第一百四十三章 三本手记-《天下寻珍》


    第(1/3)页

    有了第一天的模板,向北寒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大早上到“古韵工作室”听三位老师轮番讲课。午饭后,又赶到回龙观训练场练车,晚上再到健身中心训练。

    一天下来累的跟死狗一样。

    可不管怎么累,晚上他都要认真阅读李肖、杨起荣和邓伟伦交到他手上的,三人自己整理的“古董文物鉴赏手记”。

    两天看下来,向北寒的体会就是,三本手记和《向宝堂手记》性质大同小异,形式上也区别不大。两者最大的分别就是,《向宝堂手记》是那种纯粹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的鉴定方法,有些手法甚至都很难以让人接受的。

    比如说,用舌头舔陪葬玉器打孔或刻痕的外边缘,以便真切地感受到,玉器上的纹饰,是不是古老的坨工(用皮带、木架、铁架支撑人制砂轮或磨具、及解玉砂,组合而成使用的一种人工制作的半机械‘砣具’,采用手把、脚踩并用。用此类工具制作的工艺就叫‘砣工’。这种工艺加工出来的玉器纹饰边缘、转角处很粗糙,不规整。)工艺雕琢而成的,还是现代高速电动工具雕刻的。

    用舌头舔冥器,舔陪着死人在地下几百上千年的东西,想想那种感觉,很多人是打死都不能接受的。

    而李肖、杨起荣和邓伟伦三位业内专家总结、记录下来的鉴定方法就相对很科学、正规了。先看型、再看色、最后看款识,一步一步,记录的非常清晰、细致。

    在有些物件的鉴定上,不但要借助手电、放大镜等仪器,有时在鉴定特别的瓷器时,还要借助先进的热释光技术。

    三本手记,李肖主要记录了铜器、金银器的鉴定方法;杨起荣记录的是瓷器欣赏知识和鉴定方法;邓伟伦主要是书画和玉石类鉴定方法。

    最让向北寒感兴趣,也最吸引他的就是邓伟伦的手记。在书画鉴定上,不是先看画工、画意,而是先要看所用纸张、绫子到不到代,用墨、颜料是否符合时代特征。落款宋朝的古画,用的确是明朝的纸、清朝的墨和颜料,这肯定不对。

    此外,最让向北寒着迷的就是邓伟伦在手记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典故。这些故事,在正史记载中根本查不到。不但讲述了很多古代传下来的稀有物件出现及消失的前因后果,也记载了很多谜一样古代遗存在哪里消失大致方向的推断。比如大禹铸造的九鼎的下落、王莽之后金镶玉玺怎么丢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去处,还有什么王莽藏宝之地、李自成藏珍之所、石达开宝藏之谜……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