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玉石情缘(一)-《天下寻珍》


    第(2/3)页

    卢广川心里想着,脸上不由地一笑,什么都没说就走了回去。

    今天,邓伟伦被卢广川和侯敬维特意请来,就是想请他为新近收到的几件儿古玉掌掌眼。

    这侯敬维被人尊称为“南派玉猴”,是因为他有一手独步天下的南派玉雕绝技。经他手工雕琢的玉石翡翠,不管材料本身品质多差,那都是价值连城,就因为他玉猴的名号。

    可这雕玉界的大师,对古玉的鉴赏能力却是一般。正应了那么一句话,“种了一辈子地数不清谷穗,长了一辈子戏记不住戏名”。这侯敬维对辨识翡翠和玉的品质没问题,可要是想让他说明白这玉雕件儿的年代,他还真就叫不太准。

    在中国,玉不仅仅是器件,也是一种文化,玉器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载体,既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被赋予人文之美。中华民族喜欢温润细腻的和田玉,与中国文化的“贵和持中”的精神内核息息相关。玉的自然属性与儒家道德观紧密结合,奠定了儒家用玉的理论基础,成为君子为人处世、洁身自爱的标准,并由此发散开去,渗透到中国古代政治、礼仪、宗教、信仰、风俗、审美意识等各个方面,连绵不断。

    中国古代玉文化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原始玉文化:原始人类将玉石视为宝物,为“石之美者”主要用于祭祀和崇拜,因为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琢制成型的玉彩石特别珍贵。

    二是商周玉文化:商周是中国玉器发展的成长阶段,当时主要流行各种人物和动物形象的玉雕,多为圆柱体,充满着神秘而浑厚的宗教色彩。

    三是春秋战国玉文化:春秋战国社会动荡,是玉器发展的繁荣阶段,多用于礼玉,形制各不相同,种类繁多,用途也多种多样,足可以让人眼花缭乱。

    坐在“双圣”博物馆玉器展馆中,作为主角,邓伟伦先是把自己对中国玉文化的理解,讲述了一遍。在场几个人都听得非常专注。尤其是向北寒。

    他心里非常的清楚,今天邓伟伦老师讲这些,主要是冲着自己来的。玉石鉴定一只都是他的弱项,主要原因就是见到的实物太少了。现在正置身在这样一个满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玉器展馆中,这是多难得的学习机会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