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玉石情缘(三)-《天下寻珍》


    第(2/3)页

    这第一件东西对劲儿,让侯敬维非常的高兴。这几件东西都是朋友介绍,他是“打闷包”(古玩行业中,称不准开封检验的买卖为“打闷包”,有时也指没有看到东西而交易的行为。)有了这一件真东西垫底,其他的即便是都不对,他至少不会太丢人。

    邓伟伦看完玉马,就拿起来那只小玉杯。端详了一会儿,淡淡一笑,举手递给向北寒,说道:“小北!这件东西你看看。”

    向北寒一听让自己看,就明白了,关于这只玉杯邓老师应该已经看出点儿眉目。

    当即也不可客气,双手接过邓伟伦递过来的白玉杯,仔细查看了起来。一看之下,向北寒发现,这只直径四到五公分、六公分样子莲瓣形状的白玉杯,其内、外部都以写实的手法雕刻着花卉题材的图案装饰。足下雕成花状,设计精美。

    在放大镜,玉杯雕刻的纹饰非常的精美,而手上的感觉却有些偏轻。

    “邓老师!这只莲瓣纹的杯子我看不太好,有点太轻了,当时的工艺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吗?不过从风格和工艺特点上看,我感觉有点痕都斯坦玉器的特点。”

    看了一会儿后,向北寒说出了自己的感觉。

    邓伟伦点点头,说道:“嗯!能看出痕都斯坦的工,已经实属不易了。”

    痕都斯坦在历史上是对于现在的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尔及西巴基斯坦地区的统称。中国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七年的《钦定皇舆西域图志》记载载:“痕都斯坦,在拔达克山(巴达克山)西南,爱乌罕东。”

    在这个地区,虽然土地贫瘠,但那里盛产玉石,玉雕业发达,造诣极高,出产的玉器以今天的审美来看具有浓浓的伊斯兰风格。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新疆地方官吏与部族首领向清宫进贡了大量的伊斯兰风格玉器,当时称为“痕都斯坦玉器”。

    “痕都斯坦的玉器雕造具有鲜明的特点,造型多用圆体,常用自然的花卉果实和动物形象设计器型。形式活泼多变。主要分为盛食物用的器皿和杂器两大类,最大的特点就是薄。拿在手上那个,又轻又薄,如同手捧浮云,所以乾隆皇帝称它:‘在手凝无物,定晴知有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