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所以说国际贸易第一大利,就利在能使国家百姓富足。第二利嘛,学生觉得乃是引入各国良种和领先技术。” “《晏子使楚》中提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许多物种天生地养,南北各地都不同,那各国的差异就更大了。国外自然有些咱们没有的优良动植物,就如这苜蓿,白豆蔻,番薯等等,引进过来耗费的人力物力要比改良本土作物少的多。” “人生大事,吃喝二字,能让百姓吃饱,可就是功德一件了!” “至于新兴技术,咱们大清也有许多能人巧匠,但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闭门造车的效果肯定不如多多学习借鉴的好。 不过叶林知道,虽然“工”排在“商”前面,但这时候木工铁匠地位也没搞到哪里去。大部分人都既看不上也不重视,历来风气如此,四贝勒的看法恐怕也没差多少。 因此见他说到引进作物时胤禛还频频点头,说到这就没什么反应,他便暂时不欲多说,等到以后有机会能做出些什么好东西来再来跟四贝勒聊。 他便转过话头:”第三利,乃是能强我朝兵力。不论是陆上贸易还是海上贸易,没有强力的军队护持恐怕都难以维持下去,若是走一趟商货就被人抢了,那还做什么生意?” “因此若要维持好商路,非军队护持、朝廷支持不可。而在维护商路、惩治肖小的过程中,兵力必定能得到磨练,这样不用大肆兴兵发起战争,也不必花费大量粮草就能练兵,岂不是好事?” 胤禛略一思索,这样说来确实如此,这是多方都能得利的好事,商队提供粮草得到护卫,商路安全了;朝廷又能借护持商路免费练兵;再一个叶先生没提到的,是能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 若真要起战争,起码路熟,各地山川地形都能有所了解,该怎么排兵布阵,运送粮草,将士心里也有谱了。 叶林看胤禛若有所思的模样,似是听进去了,他心中十分欢喜,若是能让未来的雍正帝重视对外贸易,不管是重开陆路的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仅此一点就能改变许多。 现在朝廷虽然也有开放贸易口岸,可才只有几个罢了,只是南宋时期的零头。并且相互商贸的国家也仅有东南亚的几个国家罢了。 而像是西方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虽然派船队过来贸易,但只被允许在澳门停靠,与澳门商人交易,同时限制船只大小,且每年不能超过二十五艘船。 一年二十五支船能交易多少货物?! 而与南洋和东南亚其他国家虽然有贸易,但因为有朝贡的原因,对于朝贡的物品和贸易交易量也有所限制。 看似与许多国家都有所贸易,但其实就是水库开了个拳头大小的洞,出水量根本不值一提,叶林在心中叹了口气,若是能改变就好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