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大路两侧都是成片的木刻楞,它们的外形完全一致,排列无比整齐。定睛一看,只见每一栋木屋的木墙上,都有油漆标注的编号。 显然,房屋的居住者非常需要数字编号认清家门。 整齐的房屋不足为奇,苏联就是喜欢这种整齐划一的感觉。最令杨明志惊喜的,莫过于那些暖气管道。 他可以断定那些裹着帆布的金属管就是暖气管道,瞧瞧连接处滋滋喷出的蒸汽,它们证明了一切。 “嘿嘿?!难道整个院区真的实现了集体供暖。我还以为他们夸大其词了呢?” “局长同志!您完全放心吧,实不相瞒,属于咱们设计局的工作区,室内温度可是恒定在十五摄氏度呢!” “呵!这么暖和?!看来李森科同志真是用了心的。” “当然。”波波夫轻轻摇了摇头,“其实院长同志的享受的是更高的待遇,他的办公室合适恒定二十度呢!” “是嘛?难道温度是根据职务高低而定的?真是奇怪。” 杨明志在莫斯科的时候,没有去过科学院的老院区,现在到了新院区,他仔细审视一番周遭,渐渐的,一种熟悉感油然而生。 真是太像了,太像未来的中国了。很多中国的老机关单位,乃至国营企业的家属院、工作厂房,都是这种氛围。 不!这一方面,是中国学习了苏联。 “等到人民的中国登上历史舞台,大批的科学工作者,也会在这样的木屋,或是中国特色的砖瓦房里,开始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一定会是这样。现在,我却是在苏联。” 杨明志看到了道路两边整齐排列的路灯,看到了耐寒的行道松,又看到了整齐划一的龙柏。 他拉开一半车床,迎面吹来的风也有别样的气味。 整个城市陷入工厂的轰鸣,坐落城市西北角的科学院院区,却是颇为安静。 院区仿佛是卫星城,轿车拐了多少个弯杨明志已经记不得了。一路之上他见到了许多身着大檐帽的人,那些人都很年轻,或许都是些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也许只是行政人员。 科学院不是有着大量的院士吗?他们是不是也住在院区? 杨明志根据自己的理解,他觉得新西伯利亚城区,才是迁移而来的院士们的栖身之所,院区不过是工作地点罢了。 这里的道路是颇为宽敞的,两侧还有一些古典造型的轿车存在。在一些木屋旁,还安静摆放着自行车。 “波波夫,我们快到了吗?为什么我觉得院长同志不在这里呢?我们还要绕路?” “局长同志,我们快要到了。还请您见谅,这个院区是很大的,我们进入院区的线路本身不理想,很快您就将见到大量的砖石建筑,那里就是李森科同志的办公室。” “是嘛?宝贝总是藏在最厚实的保险箱里,李森科这位院长还挺会藏得。” 波波夫笑了笑:“您真会说笑话。我们来的时机还不错,等到下午五点,很多人到时间下班,您现在所见的空旷道路会变得热闹起来。” “是吗?有多热闹?难道还会堵车?” “堵车是不会的,只是有一些拥挤。一些工作人员步行回宿舍,还有一些进入城里。” “那么李森科同志下班后回去哪里?去城市中心?” “当然!他可是院长,他一直住在市苏维埃招待所里,每天的工作车接车送。当然今天肯定有所不同,结束了今晚的晚宴,他才会乘车离开。” “哈哈,看来我要干扰他的工作了?” “不!您是苏联英雄,是领袖同志特别关注的人,武器设计局的同志们都是您的部下,我也因此沾光呢!李森科同志很欢迎您的到来,就是不知道这次晚宴会有怎样的餐饮。” “无所谓,只要有足够的面包,再来一些红菜汤就好了。” 杨明志本来对晚宴还有些兴趣的,在得知科学院还有自己的有合作潜力的同行,内心里顿时有些长草。再说了,有哪个民族的烹饪技能可以赶上中国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