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夜市-《舌尖上的大宋》


    第(2/3)页

    吃了许多各地的美味,或许已经口渴了,不必回头去买茶饮,挑着担子贩售果儿茶的小贩已经在你身边。

    这些小贩只有一个人,一挑担子,一把竹筒舀子和两桶果儿茶,却并没有供人盛装茶水的容器。

    杨怀仁看样子有些担心,心想不会是所有人都直接拿那把竹筒舀子,从茶水桶子里直接舀了果儿差喝吧,方法虽然简陋方便,但这实在有些不讲究卫生。

    赵頵看着他的样子笑了出来,轻轻拍了拍他的手示意他放心,轻车熟路的唤了一个挑担子的茶水贩子过来。

    一文钱扔到挑担小贩担子头上的小竹篓里,小贩便笑呵呵地递到二人手里各一片叫不上名头来的两三寸宽的长条形草叶。

    草叶儿倒是洗净过的,灯火照耀之下,光滑的一面还反射着透着深绿的反光,将这草叶儿一卷,便成了个倒圆锥形的容器。

    杨怀仁胳膊不方便,赵頵先卷了一个塞到他右手里,接着又自己卷了一个。

    见两人卷好了各自的“茶碗”,卖茶饮的小贩提起竹筒舀子,轻巧的把舀子伸到茶桶里舀出果儿茶,然后手腕轻轻一抖,便把果儿茶熟练的一滴不漏的倒在了“茶碗”里。

    这饮料的名字叫果儿茶,却是完全没有一颗茶叶的。倒不是小贩偷工减料或者货不对板,而是这年代百姓习惯上把各种饮料称作“茶”而已。

    杨怀仁先用舌头啜了一小口,发现果儿茶有点类似后世的淡果汁,没有那种浓厚的果汁味道,却同样的鲜甜,接着一饮而尽,也是非常的清爽解渴。

    几样各色小吃,两勺果儿茶下肚,杨怀仁不得不感叹北宋的饮食发展进步,已经非常接近后世的水准。

    除了某些食材还没有在这个年代引入中国,在现有的食材基础上,北宋的百姓们已经凭借着自身的智慧,把食物通过各种方法制作成诱人的美味。

    或许有些小食,在贵族和文人眼中还上不了台面,但是正是这些民间的特色小吃,更容易被普罗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当然,也有像赵頵和苏轼这样的贵族和文人热衷于这些夜市上的小吃,苏东坡笔下便有描述他逛夜市的诗词传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