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恩科-《我,公公,在古代掀起考公狂潮》


    第(2/3)页

    不过关与君这般直球,但显得“拒绝”这件事十分坦荡。

    “所以、你的意见……?”

    关与君清了清喉咙,掷地有声地说:“咳咳,圣上,我建议您开恩科!”

    “恩科?”寒隐初的眼神中透露出清澈的愚蠢:“去年才刚举行的科举考试,这便就要提前吗?况且朕让你选两个郎官而已,你扯到哪里去了?”

    关与君心想:这狗皇帝不会不知道什么叫做恩科吧?以后还得再给他加个“泥腿子、文化撒哈拉”等前缀标签。

    心底拐了九转十八弯,面上依旧不显:“圣上,请问朝中有多少官员是跟开国功臣、前朝大族等没有关系的呢?”

    “……”,寒隐初没有说话,甚至在仔细的思考这个问题。

    关与君心下叹息,这还用想?

    大雍立国至今有三十年历史吗?以每三年开一次科举正科来看,科举取士不会超过十次。

    虽然每次的进士有三百名,但并不是所有的进士都有官做,去发光发热的。

    进士也有三六九等,分为: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与三甲同进士出身。

    一甲就是俗称的状元、榜眼、探花,加上二甲头名传胪,他们倒是直接可以从翰林院正七品官做起,运气好的成为天子近臣,运气不好的编一辈子书都有可能。

    但二甲其他人,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他们没有资格直接进入翰林院,还得考试去获得“庶吉士”的身份;然后再考核,才能获得前四名的待遇,去做翰林院编修或者其他地方任职的机会。

    可是他们比起三甲,还是幸运许多;同进士出身们,就好像现代考研时碰到的“同等学力”,无法将他们平等的和本科出身的学子看待。

    虽然如此,可历史上二甲与三甲进士出身的伟人们不胜枚举,一甲也多的是官场上泯然众人的“精英”;成绩绝不是最终评判能力的唯一标准。

    可是问题就在于,朝中有多少要职是这些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学子在担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