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一个是有头顶带“锥型整流罩”的特殊榫卯结构,高度达到了四米,比起纯粹的立方体,这个榫卯看上去更像是一座塔。 另一个则是完全和榫卯造型无关,但体积大致相当的“胶囊型”设备,通体白色格外显眼,但不清楚里面是什么。 南天门上,小花洒操控的拟态小人钻了出来,凝聚了自己的身体,不过它只需要查遗补漏、以防万一,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做什么。 所有新发射的载荷,开始有序重组,经历数分钟的变换,南天门的总面积从96平米,增长至了144平米,变得更加广阔宏伟。 而两个异型载荷,也完美的嵌合在南天门上。 这次因为携带了别的载荷,不然面积应该直接翻倍才对,不过往后它还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实用,甚至从平面走向立体。 就像周瑞说的,毛坯而已,慢慢装修,“榫卯”的设计思路,就已经给了它无限的可能。 周瑞对着麦克风说道:“南天门二期扩建成功,感谢大家的努力,不过我们的任务还没结束。” 看向水墨大瓶的一角,周瑞说道:“大概30-35分钟左右,有一位老朋友会接近南天门轨道,我们要带它回家,如果有人着急,可以分批上洗手间。” 这下指挥中心终于多了一点轻笑声。 是的,捕获“东方红一号”就在发射日当天。 这颗元老卫星,早已经失效了几十年了,无法联络,无法定位,只能依靠过去的数据去推算现在的轨道位置,所以并不是十分准确。 但没关系,捕获器也不是守株待兔,只要偏差不要太大,就没问题。 山不来见我,我自去见山。 “南天门”继续加速升轨,去往预定区域那看似缓慢实则极快的速度,真的很像一艘在轨道内自由行驶的大船。 不少人心里冒出一个想法。 这TM和宇宙飞船有什么区别? 或者应该叫“轨道飞船”? 那个带着整流罩的东西,应该就是捕获器了,但胶囊一样的又是啥啊? 为了“自证”卫星捕获能力,即便到此时,画面也没有避着观众。 终于,时间在28分钟的时候,一声清亮的汇报响彻。 “发现疑似‘目标’物体,相对距离71982米,正在快速接近啊。” 周瑞沉声道:“修整推力参数,调整姿态,捕获器遥测情况汇报。” “捕获器遥测正常,随时可以发射。” “参数修正完成,预计3分钟后达到最佳发射窗口,开始倒计时。” “倒计时2分钟” “倒计时1分钟” “倒计时10秒,申请发射。” 周瑞平静道:“准许。” 几秒后,宇宙中。 那个带着整流罩的“榫卯”,突然断开了与平台的连接件,以免反作用力干扰平台自身。 紧接着底部传来几道火光,内部的化学能推进器开始工作,这枚特制设备朝着更高的轨道而去。 小花洒的拟态分身,仰着头,看着对方越来越远。 推进器为了节省燃料,时开时关,不做无谓的消耗,最终经过10分钟飞行后,又逐渐减速。 而此时,一枚神奇的人类造物出现了。 它是一个近乎于球形的七十二面体,通体由打磨光洁的铝合金材料组成,造型极具上个时代的科技审美。 这枚直径只有一米的小小卫星,至今仍在不断旋转,只是似乎没有教科书上那么闪亮了。 “东方红一号”,在深空流浪了四十多年,第一次重逢了自己的后辈。 当年举全国之力,才将它送到了轨道中,设计寿命只有20天,唯一的功能就是不断向地面,播放那首歌曲的无线电信号。 《东方红》。 不知道当初送它上来的那些人,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它还有机会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