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孙老感慨道:“当年我也见过许许多多耀眼的身影,但无论我个人,还是整个组织内,整科研工作者队伍里,都认为钱老处于‘独一档’,哪怕再多的天才,也都得屈居其下。” 不过时间已经很晚了,周瑞注意到孙老爱人的身体很不好,甚至站起来都很费劲,而半掩着门的卧室中,还有一些医疗器械。 周瑞呼出一口气 孙老仿佛打开了话匣子,似乎在追忆钱老,但其实也是在追忆年轻的自己。 老院落内,孙老一直送到车前。 另外他也是火箭专家,长征一号,东风一号都有其参与,不过后者时期,他只是无数普通小年轻中的一个,也是那时起,他被钱老所看重。 孙老聊起了当年的一些趣事。 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卫星,光是他亲手设计的卫星就多达45颗,协助、指导的更是不计其数。 周瑞和甘媛对视一眼,只能如实说道:“计划明天就走了。” 孙老眼神中闪过一点失落,不过还是点点头,伸手拍了拍周瑞的后背: “走吧,去忙自己的事情吧,老头子是不该耽误年轻人的时间” 回去的路上,周瑞手上拿着一本泛黄的手稿,借着车内微弱的灯光,细细品读。 甘媛看着好奇,她也想知道大名鼎鼎的“钱学森”,留下的手稿里有什么东西,轻声问道:“老板,上面写着什么?” 周瑞目不转睛,语气中也带着惊讶:“电离层气体的热力学性质与对超音速飞行器的干扰。” 甘媛:“啊?” 周瑞也忍不住感慨,窥探巨人,总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诚然,周瑞知道钱老最早的研究方向就是“超音速飞行器”,那可是50年代!可回国后,考虑到国内薄弱的工业基础,也是钱老力排众议,否决了“造飞机”的主流想法,改为了造导弹.算是自己封印了自己的成果。 但回国后几十载,怎么可能没有一些相关的想法,估计其中不少,都沉淀在这些看似没有价值的“手稿”之中了。 之前粗略翻了翻,这些手稿内容很杂,有的是“随笔”,有的是“演算”,有的是“设计草图”,有的甚至可以认为是简略的“论文”。 包含着大量,钱老那些“不切实际”,或者“不合时宜”的思维火花。 绝非孙老所说的那样“不重要”,甚至让周瑞有不少启发。 莫名的,周瑞感觉后备箱内的箱子,更加沉重了. 周瑞想了想道:“我对保养旧书籍没什么经验,你回头帮我查查,该买些什么、怎么存放都弄清楚,若是需要单独建一个恒温恒湿室也不是不行.对了,回沪上后先影印一份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