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唱名刚落,一位身着绯红官袍,个头不高,身形消瘦的小老头走了进来,行完礼之后,夏原吉直接开了口。 “臣恳请陛下,收回北伐之命!” 数日前,于永乐第二次北伐中被老朱四干懵逼的阿鲁台再一次穷疯了,率兵劫掠大明边境,这消息传到老朱四的耳中,气的老朱四当天晚膳都没吃,二话不说抄家伙,下旨六部、明春再伐漠北。 永乐年间,朱棣亲征漠北前后共计五次,前两次战果极为彪著。 第一次北伐,朱棣率军深入漠北,歼灭五万蒙古精锐铁骑,促使蒙古本部鞑靼向大明称臣纳贡,一举定鼎了大明龙威; 第二次,明军在忽兰忽失温与蒙古进行一次史上规模最大的巅峰对决,明军共计投入了五十万兵力,蒙古也有三十万左右,这几乎是蒙古的所有家底。 此一战,明军大败蒙古,亦是自此战后,蒙古人见了大明的旗帜都得绕着走,根本不敢与之争锋。 也是这第二次北伐,大明国威达到鼎盛,永乐大帝之名威震四海,八方来朝,莫敢不从。 通过这两次北征,大明基本解除了北方蒙古的威胁,蒙古短期内也没有力量再对明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至于小股兵力的袭扰,只要加强北方边境的防御,问题不大。 这两次北征,朱棣也是得到了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的支持,各部咬着牙吃咸菜也把军需给凑齐了。 然而,距离第二次北伐时隔七年,第三次的北伐旨意刚下,六部便是纷纷上书劝谏。 原因也简单,无非以下两个。 一、此次袭扰边境的阿鲁台只是小范围的侵扰,根本没有必要搞这么大阵仗亲征,加固一下边境防御即可,而且草原各部势弱,大明正应该趁此时机与民修养,积攒国力。 二、朱棣今年已经年过六旬,近些年屡屡抱恙,漠北风寒,这要出了点什么事,国之根基都将动摇。 三、国库经不起折腾了,为了支撑永乐年间的南北战事,百姓赋税已经加了好几道,民间已然是有着哀怨渐生。 原本正在看折子的老朱四,抬头看了眼夏原吉。 “朕下旨六部商议北伐事宜,不是问你们该不该打,而是让你们准备北伐战需。” 言下之意,老子不是在问你们行不行,更不是在征求你们的意见。 这王霸之气,不愧为永乐大帝。 见老朱四一意孤行,夏原吉面色也是不好看了。 心一横,豁出去了。 “如果朝廷大臣都顺从陛下之命,那他们就都是谄谀之臣。” 这话一出,老朱四的脸色瞬间就黑了,将折子往御案上一甩。 “你的意思是,朕若不听你们的,朕便是昏君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