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次日一早,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鸡鸣声起,李小寒一骨碌的爬起床。 不过李小寒起床后,发现李贤东和王氏已经穿好衣服枯坐着,神情忐忑,眼底青黑,也不知等了多久。背篓早已背在两人背上,上面摆着王氏纳的草鞋,底下的三七被盖住了。 李小寒看此,估摸着两人可能整晚都没怎么睡,接过王氏递过来的杂粮饼,都快凉透了,既如此,那不必多说,走吧。 出门,一路往前行走,离城里越近,人便渐渐的多了起来,背篓的,挑担的,推车的,装满了菜蔬、柴火、粗布,背着草鞋的李家三人,混在其中毫不起眼。偶尔有一两辆牛车驶过,那可是贵重财产,引来路上农人的一片艳羡。 终于,到了城门口,李贤东交了三文钱的入城费,三人便进了城。 李小寒观察着,那些挑着菜蔬柴火的农人,或者小摊贩,都往东边去了。而带着棉布的,却往西行。想来这城里,应是东西分区。 李家三人,李贤东因农闲时候来城里帮工,对城里最熟悉。 “爹,找最大的那家药堂,人家懂得多。”李小寒提醒说到。 “嗯。”李贤东闷闷答一声,抬头张望了一番,抬脚往西边走。 于是李小寒便大概判断出来了,这城里,小商小贩都在东边,西边消费相对高一点。 一路上走来,果然,西边有杂货铺、有早点铺子、有布行,不多一会,便走到了李小寒要说的最大的药堂门口。 仁和堂。 李小寒心中默念。 看着爹和娘在门外犹豫不决,李小寒抬脚率先进去。 “姑娘,需要看诊吗?”虽然这三人组合十分奇怪,一个小姑娘走前头,两个大人忐忑不安跟后面,但是伙计见多识广,再说大早上的也没啥人,便主动往前招呼。 “请问你们这里收药材吗?”李小寒直接说出目的。 “我们药堂是收的,不过我们收的药材的种类和品质都有要求,你拿出来我们看看。” 原来是过来卖药材的,他们药堂有常常合作的采药人,偶尔也有农人拿着药材上门求收购,但那一般不是货不对口,要不就是品质极差,因此伙计热情便降了一等。 “爹,娘,你们把三七拿出来吧。”李小寒说道。 李贤东和王氏便连忙把背篓放下,把铺在上面的草鞋拿开,把背篓下面的三七拿了出来。 伙计那种奇怪感更重了,这一家三口,居然听女儿发号指令。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