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二章 欺负朱高炽-《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2/3)页

    技术在汉朝和唐朝可以散布出去。

    大明的技术同样也会散布出去。

    英国曾经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决定哪家军阀掌握话语权,才多少年的时间,已经在中国面前已经没有了资格来指手画脚。

    为什么东亚被称为怪物房。

    为什么中国古代周边的势力能往西边开拓,成为西方人口中的上帝之鞭等等。

    因为中国古代的文明强盛辉煌,必然会散播出去技术和生产方式,促进周边势力的发展,所以中国古代周边的势力经常很强大。

    同样的道理,现在的大明有多强大,几十年后的周边势力,同样会强大起来,至少在别的地区眼里是如此。

    无论出于国势的考虑,还是以民为本的社会理念。

    对于遗产税法。

    将会是绝对要推动的事情,对国家和老百姓是利好的消息。

    锦衣卫也需要改革。

    锦衣卫也是很重要的势力。

    朱高炽认真说道。

    听完太子殿下的讲解,纪纲心中才有了初步的认知。

    原来不只是杀富济贫的粗浅表现。

    纪纲叹道:“臣已经明白太子殿下的想法,既然权贵们都要老老实实的接受代代降级,控制权力,难道资本比权贵还要厉害,还能不接受吗?”

    “不一定。”

    朱高炽忍不住笑了出来。

    权贵有时候,还真不如资本好对付。

    后世还未发展起来的时候,不光是经济的落后,还有其余方面的落后,包括认知上的落后。

    西方国家慈善机构大行其道。

    很长的一段时间,被人们用来感叹,说西方社会多么仁爱多么如何如何。

    后来自身经济发展起来了,许多方面的认知也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恍然大悟,什么扯犊子的慈善机构,无非是资本家躲避遗产税的手段而已。

    政治家不知道资本家的手腕吗?

    他们当然知道。

    可是他们已经打不赢资本家了,于是成为了资本家的喉舌。

    西方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数百年,通过无数的市民反抗运动和起义,西方的百姓为自己争夺了许多的本该有的待遇,盘子体量大的环境下,西方百姓富裕了很多年。

    道德水平的高低,由人们的经济基础决定。

    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就是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只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明白西方社会的可取之处,以及需要避免的短板,而不是把西方社会的一些民间良好现象,归咎于对方的制度带来的。

    这属于本末倒置。

    会学错的。

    西征军开始回国。

    国内则调动部分的军队前往撒马尔罕都司进行换防,内阁和六部官员们,极力推广撒马尔罕地区的好处,希望更多的百姓前往撒马尔罕。

    朱高炽召见了陈亨,张玉等人。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负责军户,朱高炽关心各地军户的生活情况。

    “还是要多发动军户移民。”

    大明的人口年龄数据是不健康的。

    新生儿的比例太高。

    新生儿虽然能拉动内需,可是无法生产,在大明“有限”的经济生产力下,已经超过了中间的度,成为了大明经济发展的拖累。

    需要时间去消化。

    如果能顺利的熬到这一代的成长,将会带来更大的生产效率,可如果新生儿的比例没有降低下去,又会是相反的结局。

    “北平的军户大片井制度,每户百亩土地,已经有了破产的极限,臣认为应该从北平入手。”

    原燕山左卫指挥使,北平行都司指挥使,现五军都督府都督的陈亨说道。

    “可是北平的工业化也需要人口,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推动北平军户迁移边地的政策,恐怕很难落实下去,除非强迫的手段。”

    房宽忧虑道。

    “以工为本,还是以农为本,这并不值得争论,毫无疑问,以农为本,至于北平的工业发展,虽然有巨大的利益,也需要向农业让步。”

    朱高炽毫无犹豫的说道。

    后世的老鹰以各种迷惑性的口号,半强迫办诱惑的为兔子埋了许多陷阱,兔子基本上都避了过去,其中就有关于农业的陷阱。

    朱高炽非常清楚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工业的利益,绝对要为农业让步,而不是农业为工业让步。

    “大片井制度。”

    “是我提出的一种模式,既增加人均田亩,提升农业人口的收入,也能最大程度的释放农业人口,加入工业发展的浪潮中。”

    “最后。”

    朱高炽强调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绝对不会动摇的方向。”

    “大片井制度下,人与自然的共存,保证军户们身体的野性,是大明军队的根基,绝对不能被破坏,所以北平的军户必须迁移。”

    人与自然共存。

    不是人把动物当做宠物养在身边。

    而是宽阔的土地上,大片井制度下,军户们活在充满了自然的环境下,知道人性和兽性两者的关系和区别,不会成为“圣母”。

    圣母是伟大的。

    可有些事被冠上圣母的名义,已经玷污了这个词。

    新一代的军户成长了起来。

    他们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留在当地,那么原本的一百亩土地直接降低了一半,除了收入的下降,他们会开垦周边的土地。

    那么自然就消失了,只剩下人的世界。

    经济好了。

    活在只有人的世界,必定会出现“圣母”,如此有冲击的观念,在具备了的环境下,会让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逐渐的消失。

    忘战必危。

    朱高炽布置了方向。

    武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官员们,在内阁的组织下,进行了许多次的争论。

    “五军都督府偏向于家长指定制。”

    “兵部偏向于长子继承制。”

    黄淮向两边确认。

    会议桌双方的官员纷纷点头。

    “请徐国公言。”

    徐增寿也参加了这次的商讨,黄淮话音刚落,他就急着说道:“长子继承制,那么家长如何保持自己的威望?农村与咱们的环境不同。”

    “老人失去了劳动力,需要靠儿子们养活,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不能保障老人们的威信,就无法保障他们老年的生活。”

    “总不能靠道德吧。”

    徐增寿深知人性。

    “家长指定制,岂不是鼓励兄弟相残?这条法律下发,恐怕民间和谐的社会风气,立马就变得激烈起来,只怕老人们也不愿意看到。”

    “唯独确认长子继承,直接避免了无谓的争斗。”

    “不公平。”

    “土地留给长子,财物则分给其余的儿子们,鼓励他们迁移去新的地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