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3/3)页

    浙江发生的事情,自己虽然并没有第一时间收到,可发生的是事情,并没有超过自己的理解,不过是正常的现象罢了。

    “你们大明工局的确有很多“束缚”,可你们的优势同样是巨大的,不论是粮票银行的支持,和朝廷的扶持等等,多少民间商行羡慕来不及呢。”

    “真让你们和民间商行换个位置,恐怕你们也不会愿意。”

    朱高炽笑道。

    高珍没有反驳,在太子殿下面前,还是不要耍心机的好,否则岂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

    “可是资本的密集,加快了地区的不平衡,长此以往,恐有大祸发生。”高珍诚恳的说道。

    朱高炽点点头。

    高珍是大明工局的第三任大掌柜,这点眼力见都没有,那就是所托非人。

    “资本的流通性,注定了追求利益的地方,而资本的集中,的确会成倍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无法否决的优点。”

    后世美国近代在铁道方面的成就,第一条就是资本集中的优越性。

    (删除)

    明朝历史上,受到与历史的局限性,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导致南北双方互补的体系,在明朝中后期破产。

    也就是为什么明朝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不但未能促进大明的国力,反而导致了大明地方的经济破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删除)

    以人为本。

    就是最大的公平。

    朱高炽拍板道。

    此时。

    大明皇帝已经定下了归期,永乐四年冬天前,朱棣大概能回到京城。

    “大明工局当下的主要精力,除了原本的事务外,如何调动百姓的积极性,补充边地的人口,仍然是首要任务,至于浙江行省,先看一看,等一等。”

    “尊殿下令旨。”

    高珍等人弯腰退下。

    开年后。

    开封府新郑的一些工厂,突然没有了订单。

    东家们急的满身是汗,亲自去拜访原来的商业伙伴们,求爷爷告奶奶的,希望能获得订单,甚至答应降价,最终也只能获得往年三分之一的订单。

    低价的订单,东家们无利可图。

    而工民联合部的用人制度又属于红线,谁犯必会被究,春末,已经有工厂关门歇业。

    新郑地区。

    染上了一层灰雾。

    还留在工厂干活的工人们,脸上没有了笑容,虽然他们的工作还在,可隔壁工厂的关门,让他们突然之间感受到了威胁。

    原先安宁的生活,仿佛要失去了。

    不少人内心恐慌起来。

    没有了工作,他们靠什么吃饭啊。

    大多数人没有了田地。

    有些人的老家还有田,可以投奔亲戚,可这样无疑属于寄人篱下。

    夜摊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

    工人们不敢花钱了,主动减少了来喝酒的次数。

    大明工局的办事处在当地成立。

    不光是新郑地区,别的地区也在成立,甚至给了承诺,可以转成军籍,获得一千亩的土地。

    当农民好啊。

    哪怕穷点,也不会饿死不是么。

    工人失业是真的会饿死人的。

    不过呢。

    国内的大片井制度坚定的执行,除了军户外,原本的民户想要留住自己的田地都难,因为几亩地十几亩地的收益太低了,只能填饱肚子。

    “真的可以转成军籍?”

    “一千亩地?可是俺听说隔壁县的军户,每户才百来亩呢,北平那边的军户也才两百亩。”

    报纸的兴起,工人们见多识广。

    “真的可以转成军籍,我们这大明工局的招牌,谁敢说谎骗人?一千亩地也是真的,而且还是永久的产权,谁也拿不走。”

    军户片井制度的要求可多了,并不是把田分下去就完了。

    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们努力介绍。

    “撒马尔罕?”

    “没听过这个名字啊。”打听的工人们皱起了眉头。

    “留在当地有什么好?”

    “当初太祖皇帝从南方移民到北方,不也是很多人不愿意,结果呢?最先移民的百姓们,家家都分到了田,日子不也好过了起来?”

    “你们移民去了撒马尔罕,要不了多少年,不也是和当地一样。”

    “一千亩地啊。”

    工作人员们费劲力气的诱惑道。

    在工厂关门歇业的危机下,不少羡慕军户生活稳定的百姓们,最终答应了离开家乡的办法。

    一千亩地。

    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期盼。(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