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五十知天命。 古代五十岁为分界线,过了五十岁就算是老人。 时间真是公平。 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朱棣正当壮年,意气奋发的藩王,才过去了十五年而已,真是可怕的岁月,哪怕是朱高炽,也忍不住的唏嘘。 三十五和五十,犹如两个时代,可只相差十五年。 十五年。 说长很长,可对于中老年来说,十五年仿佛是眨眼之间,随着人的年岁越长,时间仿佛进入了快车道,眨眼一年就过去了。 朱棣收敛了心神,起身往隔壁走去,朱高炽立马跟上。 在外间。 朱棣坐下后,恢复了面色。 朱高炽上前把文华殿的事情交代了一番。 朱棣沉吟片刻后,说道:“国事由你治理,内外放心,不过呢,撒马尔罕地区七地,实在与众不同,打下来不容易,治理更不容易。” 朱棣担忧的说道:“最怕的是权臣啊。” 朱高炽点点头,一脸的认可。 西疆七地与内地之间,相隔数千里的戈壁,还有雪山阻断。 历史上无论是大明还是帖木儿,其实两者都没有这个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去攻打对方,所以后世的史学家非常的迷茫,不知道帖木儿为什么要东征。 基于此,诞生了很多的猜测。 还有部分学者说其实只是借着东征的名头,实际上对准了钦察之地,也有学者认为,帖木儿最后一次西征结束,国内的矛盾已经掩盖不了,所以借助东征的名义,转移国内的矛盾。 后者的说法有很大的声音,因为帖木儿帝国的确是帖木儿死后,立马分崩离析陷入了内乱。 古代能做到跨越的,唯独唐朝和蒙古。 唐朝跨越西域三十六国,与对面的阿拉伯帝国交战,蒙古则是跨越西域,一路西征。 当然。 两者面对的环境不一样,也不可同日而语。 大明如果不是自己的工业化改革,大大提升了国力,想要解决这个难题,也是非常的艰难的,如今虽然解决了这个问题,可环境的因素,当地长期的治理,的确容易造成割据的局面。 特别是七地能做到自给自足的时候,更有了割据的底气。 所以朱高炽要设立总督。 以文官治理。 “儿臣的想法是,大总督以五年为任期,并且需要经过考核,最长不超过十年调回国内,而七地面积太大,军事上则设立五大都督,同样采取流官制。” 云南沐府的世袭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可云南的地理环境与西疆七省不同,真要是仿造云南,恐怕要不了几年,西疆七省就成为了别人的地盘。 这是环境造就的,非常大的可能。 所以朱高炽没打算把云南的模式,照搬到西疆七省。 “只能如此了。” 朱棣知道这样做也有弊端。 不过衡量了利弊后,最好的方案,的确是太子所言,文武并重,流官治理。 “那边并不稳定。” “常言打江山容易,治理江山难,朕在的时候,各地还有不少的反叛势力,得知朕离开,各地的势力已经蠢蠢欲动。” 朱棣指出来。 朱高炽也很认同。 帖木儿从东杀到西,可追随帖木儿的势力,也滚雪球一样的壮大,乃至于帖木儿的子孙,也成为了原势力们的玩偶,或者随意杀之。 创立者帖木儿生前自己都压不住了。 这批势力,当地原势力,各大王国的存在等等,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局势非常的复杂。 正是因为这些复杂因素,导致后世也没有稳定下来。 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 “朱能和张辅,儿臣相信他们的才能,更何况还有王真、赵安、蒋贵、任礼、刘真、火真、谭渊、李远这批优秀的将领。” “只要当地文武齐心协力,以大明的国力,必然能压服当地,目前的阶段,仍然以消耗为主。” 朱高炽分析道。 取缔了实权贵族,消除了地方阀门,兴起的乡绅地主阶级,比较起来,更为的原子化,优势在于全国一盘棋,能集中力量。 简而言之。 组织力强,国力发展的越高。 那么以古代的人口优势,拼消耗也能拼过所有的势力,也是古代多数如此的状况。 但是有利有弊。 当积弊日深,朝廷财政破产,组织能力败退,那么朝廷就顾不上地方,而地方的原子化,缺乏贵族世家这样的核心,则无力抵抗周边相较而言,更有组织力的势力。 也是早期古代,为何朝廷破产,地方势力还能碾压周边,可生产力发展深化,文明发展强盛,权利更加的下放后,后期的古代,每当朝廷破产,地方上面对周边势力往往无力对抗的原因。 朱高炽可以在西疆七省恢复旧的制度,给予地方将领更多的权利,形成早期的格局,可危害就是非常容易割据,最后尾大不掉。 其实不怕有问题。 出现问题治理问题即可,最怕的就是无视问题。 一个问题延缓下来,两个问题,三个问题.,当问题扎堆后,问题就无法解决了,成为了国家的导火索。 后世有学者提出,明亡于万历。 思路就是万历时期,数十年的怠政,导致问题集中扎堆了,最终让党争走向不可控,形成了敌我矛盾的死结,双方没有了缓和的余地。 明朝后期不光是经济破产和土地兼并的问题,更可怕的是有你无我的政治内斗。 无论古今中外,这种政治内斗带来的都是最大的危害。 更何况明末本就问题丛生。 所以明是必然要亡的,只是亡的时期,太多的意外和形成的各地无主格局,乃至遗留下来的内斗,实在是让人惊叹,哪怕少一样,也不至于亡了天下。 万历用天下社稷来和官员们赌气,实在是无法理解。 自大。 张居正做的太好了。 一直到辽东的大失败,才让万历慌了,连忙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可这时候太晚了,不光是朝廷的格局,包括他的人生道路也走到了尽头。 天启是个很聪明的孩子。 从最初的不懂,到看清了派系,搞清楚官员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开始崭露头角,可惜他死的太早。 至于崇祯。 他的一生,连官员之间的关系都没有搞清楚,换而言之,根本没弄明白政治应该如何操作,停留在普通人的阶段,例如某种谁行谁就上的朴素认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