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陛下命中犯水啊-《镇北王关宁》


    第(2/3)页

    “就不怕被处置吗?”

    “谁处置?”

    徐尚致冷声道:“陛下生死未卜,群龙无首,谁敢下命令大肆杀人,谁敢大杀读书人?”

    “说的也是,除了那位陛下也就没人了。”

    “好了,本官还有点事情去办,你就在府中等候,本官晚上会派人找你。”

    “是。”

    两人同行出了宫门。

    徐尚致便上了辆马车,不知去往了何处。

    而王承恩则是驻足原地,看着那辆远去的马车,其眼神闪烁,不知在想着什么……

    上京城内各种谣言依旧四起,人心异动,而在近日,对于新政的抵制风潮越发高昂。

    这种情况其实当南方那边的消息传来,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现在达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周边各地,乃至偏远之地的读书人都来到了上京。

    他们结盟建社,抒发政见,针砭时弊。

    读书人向来如此。

    将谈古论今,针砭时弊作为引以为豪之举。

    而今,更是严重。

    这些读书人并不在书院,而是去了些茶罢酒楼,在这里显然更有传播效力……

    茶楼,是个不起眼但有很平民百姓喜欢的地方。

    在这个娱乐缺乏的年代,去茶楼听曲听书喝茶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尤其在这冬日里,围着火炉,听个小曲,可真是享受。

    而且也不需要花多少钱。

    去酒楼吃不起,去青楼嫖不起,但喝茶还是喝的起的。

    只不过近日,在茶楼听的不是说书小曲,而是针砭时弊。

    普通百姓平素接触不了国家大事,但不代表他们不感兴趣,听惯了说书,听听这些也很有意思。

    就像在这种名为茶罢去的茶楼里,就是人满为患。

    众多人围着两个穿着长袍胖瘦,打扮读书人模样的青年,听得是津津有味。

    “下面就由我两为大家说段。”

    “说什么呢?”

    “说说这读书人。”

    “读书人有什么好说呢?”

    “读书人说的可多了。”

    “例如?”

    “读书人识字明理,读书人通晓经义,读书人学识渊博。”

    “照你这么说读书人可说的太多了。”

    “那是,看当今高居庙堂的哪个不是读书人。”

    “例如?”

    “首辅薛大人。”

    “那必须是读书人。”

    “次辅公良禹。”

    “虽然数次落榜,但也是读书人。”

    这二人唱喝,配合极好,说的都是读书人的事,但用词轻快,不同于书中之乎者也,通俗易懂。

    赏乐的同时又不觉代入了进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