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稅制-《我老爹是叫門皇帝》


    第(3/3)页

    為了這一項,戶部就要初步拿出一百一十萬兩白銀,還有后期的地方官府肯定會伸手索要補助,戶部初步推斷要拿出一百六十萬兩的白銀。

    戶部負責撥款,吏部負責考核,兵部負責發放,都察院負責監督三部,合理合法合情。

    但這需要花費戶部一年進賬的一半。

    對于明朝的稅收一直是被詬病。

    那么大的一個帝國,富裕一些的年頭稅收才過了三百三十萬兩白銀入得戶部。

    而他得繼承者大清,一年的稅收就能達三四千萬兩,是大明的數十倍。

    會有那么大的變化嗎,人口基數不變,田畝數量沒有大幅增長,核心區域不變,怎么會大爆發的遞增呢。

    實際上這就是兩個朝代的稅制不同,大明的稅制稍稍復雜且弊端很多。

    比如說一個縣府每年的稅收有三千兩白銀,會留下兩百兩白銀留在縣府,一千五百兩白銀送到府衙,由府衙統一調度,分給當地的衛所,省司,宗藩等衙門中,一千兩白銀直接交付給京師的其他衙門,比如工部,內庫,大理寺等衙門去。

    而到戶部的銀兩只剩下三百兩白銀。

    這就造成了戶部經常哭窮的原因,因為在稅收還沒有到戶部庫房的時候,都已經被分配的差不多了。

    而在神宗之后,增加了遼餉,剿餉,練餉,俗稱三大稅,明朝一年的稅收就到達了兩千多萬兩白銀。

    而大清的稅收幾乎都是在延續了大明的制度,卻由戶部統一收納,分配,這樣一來他們的這個稅銀就達到了三千萬兩之上,至于明末的三大稅,在順治元年的時候,取消過,但卻因為財政壓力過大,就在順治四年重新加上,并且列入了正稅之中。

    而雍正時期搞得攤丁入畝,耗羨歸公,雇役等政策和改革,都是張居正在萬歷改革中玩剩下的,而礦稅,商稅,關稅等都是對應著明朝的后期的”隆慶開關”“萬歷征收礦稅”來了一次全繼承。

    大清的稅收制度幾乎是對大明的稅收制度,來了一些微調,讓他更其簡單,又能將財富緊緊握在朝廷的手中。

    而且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通貨膨脹的緣故,造就了大清要富裕很多的假象。

    白銀的大幅流入,導致了糧食的價格不停的攀升,拿兌換率來算,清末宣統年間的稅收是兩億六千萬兩白銀,而明末崇禎年間的稅收是兩千一百萬兩白銀,按照白銀來算,大清是大明的十一倍,可或是兌換成了糧食話,卻不足一點五倍。

    別看朱見深只是一個小學老師,可他卻懂得這些。

    終歸原因就是課下的生活很閑散,大都數時間都在看書,在加上他姓氏的緣故,對明清兩代研究的也比較多。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