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朕的天下-《我老爹是叫門皇帝》
第(2/3)页
可其他人又多多少少不夠格,所以眾人才將目光轉移到了剛剛從朝鮮回來的徐有貞身上。
徐有貞嘆了口氣,這可真難辦啊。
他邊想著宗藩之事務,便朝外走著。
洪武三年,太祖皇帝設置宗人府,用來管理宗藩,掌管皇帝九族的宗藩名字,按時編纂玉牒,記錄宗室子弟的嫡庶,名字,生死時間,婚嫁,謚號,并且管理宗藩之人的罪責過失,進行處罰。
設置宗人令,左,右宗正各一人。
這三個職務都是德高望重的親王領。
太祖永樂皇帝,就是右宗正。
在設置之初,秦王樉為宗人令,晉王篪、燕王棣為左、右宗正,周王隸、楚王楨為左右宗人。
但宗人府卻在永樂皇帝之后,發生了變化,大部分權限移交到了禮部,而宗藩之事,直接由皇帝負責。
當然這也是因為朱棣不愿當什么宗人令了,造反當了皇帝之后,又怎會安排一個親王之首的宗人令呢。
現在寧王府的寧王是朱奠培,朱權的嫡長子去世后,便直接立了朱奠培為王世孫,其命運與堂兄朱瞻基相似,但比他長壽。
按照輩分來說,是陛下爺爺輩的人。
若是朱見深成年了,那就可以下旨訓斥,該如何懲處,就如何懲處。可陛下還未大婚,對待爺爺輩的寧王也需要慎重了。
有明一代,自從宗人府職能喪失后,對宗藩的管理就開始松懈了,對待那些各地的親王,幾乎都是睜一只眼睛閉一只眼睛,只要不造反,即便是帝王也不能隨意剝奪王號。
可大明一朝,只要跟寧王府有牽扯的臣子幾乎都是名臣。
于謙,韓雍,王陽明。
簡直是耍聲望的利器。
徐有貞不敢應承下來的主要原因,不是怕自己得罪寧王,而是怕對陛下有所影響。
實際上,現在的局面在宣宗朝的時候,也有發生。
宣宗皇帝同樣對待的就是爺爺輩的寧王權。
當時是于謙擼著袖子上去干的,宣宗皇帝并未嚴懲王府中的行兇的官吏,只是下了道旨意,讓寧王權好好約束臣下,雖然當時的寧王朱權上請罪的奏章,但朱瞻基并未懲處,而后又將于謙這個刺頭從江西調走。
算是容忍了寧王一次。
可徐有貞卻知道陛下,一旦知道了,一定會生氣的。
那時候,一定措辭嚴厲的去訓斥他的寧王爺爺。
這會對陛下在宗藩之中的名聲產生影響吧。
徐有貞唉聲嘆氣的到了督察院。
現在徐有貞可是一把手了,雖然當初跟著楊善的監察御史還是跟他尿不到一個壺里面,但大多數的御史對其紛紛示好。
在都察院的大堂中,多數人還是議論著,副都御史,江西巡撫韓雍的上奏。
徐有貞到了部堂后,這些御史紛紛有了主心骨一般,詢問這寧王事情該如何應對。
內閣能壓著一段時間,可都察院監察御史可不能壓著啊。
這是他們的本職,徐有貞從中又了解了一些細節,但這些御史們了解的都不多。
有人說侵占土地,打死了百姓。
更有人說,寧王還派人毆打了前去阻止的官府官吏。
徐有貞聽的更是頭大了,也知道自己從這些人的口中,不可能對寧王之事有詳細之了解。
都察院都提著一口氣呢,說什么都要幫韓雍一把,助威告寧王。
雖然韓雍一直都是外放,副都御史也只是一個掛職,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算什么監察御史。
但他在朝中沒有根基,卻敢跟皇親貴胄對著干,這份氣魄比之當年的于太保也絲毫不減,甚至比當年的于太保還有勇氣……
讓同是刺頭的御史們高看呢一眼。
不僅是御史,整個朝堂都在討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