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何解?-《我老爹是叫門皇帝》


    第(2/3)页

    為百姓謀福,敢為天下先又何妨……

    乾清宮中。

    朱見深挺身而行,在宮中不斷踱步,他盯著自己的鞋子,又看了看自己這奢華之極的宮殿。

    “朕富有四海,乃上天饋贈之,此等饋贈,應轉交與民。”朱見深停下腳步,而后笑著對身后的張保說道。

    “陛下仁慈。”

    實際上在年底的時候給老人饋贈之肉食銀兩,在洪武朝的時候也有,不過卻沒有堅持下去。

    朱元璋雖然對那幫當官的不怎么樣,但對百姓卻是真心的好,即便這種恩賞不復存在,也會用其他的方式給予,但在洪武朝之后,這種事情卻已經很少發生了。

    這種事情會拖著大明前進的步伐,但在朱見深看來,卻不是的,朝廷的仁政是對整個國家進行的,他會影響到軍隊,影響到官員,甚至影響到那些還沒有進入科舉的讀書人,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讓百姓能夠真正的受到好處。

    而其中之難度,朱見深也是清楚。

    瞞報,克扣這種的事情會出現,政策需要一年年的修改。

    這就又牽扯到了一個問題。

    官員的俸祿太低了。

    若是有大量的銀貨從基層小吏的手中流過,他們會不會動心思。

    太祖高皇帝對付貪官污吏的辦法就是逮到就殺,看似有用,卻是下猛藥也,不是長久之計。

    高薪養廉。

    可大明除了那些市場不認得紙鈔外,根本就拿不出那么多得銀兩來去養這個廉潔。

    在朱見深看來,大明的貨幣制度太過保守,甚至是有些畸形,寶鈔發出去了,卻又不能從朝廷兌換出銅錢與白銀,

    這個貨幣能長久嗎,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威望太高,能夠壓得住,可發展到了今日,寶鈔可以說是真正的爛大街了。

    隆慶開關,為大明國內搞來了白銀,為之后萬歷年間的經濟大爆發創造了基礎。

    這是一條可以走的路。

    雖然下西洋已停止二十余年,可大明的造船技術在世界上屬于一流行列。

    或許可以嘗試著在自己親政之前,重開海禁,接著下西洋,不過這次卻不是帶去和平與威儀,而是要籠絡財富為己用。

    拿著別人的錢,去辦自己的事情,才是王道。

    羅馬帝國辦到了,小美也辦到了。

    在這個時期,大明也要做到。

    朱見深在上一世也曾當過憤青,有著很狹隘的民族觀,覺得我們民族長久不衰,源遠流長,就應該成為世界的領導者,現在有了機會放在了手上,他可能要嘗試一番。

    加大軍需司對火器的研發,增強武人的帶兵素質,喚醒百姓對大明的認同感,對民族的認同感,讓其自豪,讓其真正的受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