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只读古文经典-《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


    第(1/3)页

    告别了小时候身边有什么书或是能买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的没什么可选择的年代后,我就开始了自己选读的时期。

    这个时期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初期大约是从高中开始到我到天然气公司经理办后的一段时光为止,这期间我基本上只读古文经典。之所以这么选一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留下了太多的古文经典。二是后期繁荣至极的文化浪潮还没有开始,这就造成了在八十年代新书还是很少的。

    所以做为古文典籍,就成了很多出版社的首选,书店这样的书相对很多,做为把书店当成主要图书来源的我们也觉得应该读一下。

    前文提到过,我做什么都喜欢追溯本源。

    准备读古文经典后,经过一段思考,觉得对于国人来说要想了解中国的历史,儒家思想肯定是绕不过去的。

    所以我最初的时候想认真读一下儒家的经典。

    这就涉及了一个读书方法问题。

    因为我们不可能读得懂用文言文写成的原文(当然要是有时间天天读,估计也能读懂)。

    所以无论什么情况,想要读这些文言文都要去看一下书上的解读。

    对解读的选用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

    我身边有许多爱读书的朋友,他们喜欢读《xxx(一般是一个名家)解读xxx(一本名著)》类的书籍,并曾多次向我推荐xxx这个名家讲的xxx讲的真好之类。

    如果关系近一些(其实关系不好的也不会推荐书给我),我会先认真问一下,你是想读这本书还是仅想大概了解一下。

    如果说仅想大概了解一下,我就不说什么了。

    如果说想要认真读一下这本书我就会劝说一下,你读的《xxx解读xxx》本身没什么问题,有些还是大家,甚至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但这样读书有个问题,就是你读的并不是原著本身,是这个名家解读的自己理解。

    你再根据这个名家的理解去理解原著本会出现偏差。

    特别是中国那些经典的经史子集,全是文言文写成,一段话,一个句子,一个字甚至断句不同都会产生完全相背的意思。

    因此任何人(包括作者本人)都不可能说可以完全解读一篇文章的真正意义。

    所以读解读本基本上会固化你的理解,让你只觉得只能这么解释这个段落、这句话、这个字,只能这样去断句等等。

    一旦养成用这样的方法去读古文经典是很有害处的。

    我并不是什么大家,我的读书方法也不是什么准则,只是我这么多年来看书养成的一个习惯。

    不能说我的方法就正确,但至少可以为想读书的朋友增加了一个选择。

    一个不去读《xxx解读xxx》的选择。

    我的方法是这样的,以我当年花了七个月的时间读的《道德经》一书为例。

    先说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读《道德经》。

    还是先前说的我要读儒家,但儒家和道家本身有着交集。

    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原文如下: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