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乾隆皇帝所搜集的艺术精品,除了父辈和祖辈的遗留,大部分来自于臣仆豪门和外国使臣的进贡。比如在第二次南巡时,江南大佬沈德潜前往接驾,一次就进献珍贵的名人书画七件。以贡品之精备受乾隆青睐的总督李侍尧被治罪抄家时,抄出了三座黄金佛、一架珍珠葡萄、三株珊瑚树,都是准备呈献给他的贡品。 尽管乾隆帝收藏的艺术品数量惊人,但收藏业内人士大都没觉得他是个内行的有天分的艺术鉴赏家。比如说他一生都仅仅依靠题款和印章来判断一幅画的真伪,不是因为经验有限,而是因为他骨子里厌恶以研究的方式对艺术风格做出判断,甚至是没有能力做出这样的判断。 乾隆还总喜欢在前代的杰作上挥洒自己的意见,经常加盖“乾隆御赏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印章,甚至把最大的御玺盖在上面。 所以就有人把乾隆描述成一个精力过人、不知疲倦、不知满足的艺术收藏者,一个小气的、武断的艺术鉴赏者,一个不停地在书画上题字、盖章,决心要在中国的艺术史上留下抹不去的痕迹的人。他的印章几乎彻底毁了皇家收藏中那些最好的绘画作品,只有极少数的艺术杰作没被他揽入紫禁城的高墙之内,才得以保留原貌…… 郝俊被乾隆引领着绕到了黄昏时分,却没有见到多少和田玉器,这才意识到乾隆依然舍不得把和田玉器折抵给自己,故意先引领着自己看其它藏品,希望自己能动心,放弃拿走和田玉器的想法。 乾隆被郝俊点破鬼心眼后并不尴尬,告诉了郝俊一部分藏品的市场价值,可以五倍、八倍甚至十倍于郝俊所进献的夜明珠的价值。 郝俊很干脆的摇头拒绝。 这些藏品并不是在郝俊眼里不值钱,而是郝俊难以出手! 比如那件神面纹玉圭,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物,真的挺值钱。 然而,乾隆在对这件玉圭喜爱的时候,曾经在玉圭没有纹饰的地方,命玉工用隶书刻上了他的一段评语:“是玉人称为‘元黄天府’。按唐肃宗本记载,楚州献宝玉十三,一曰‘元黄天府’,其制上圆下方,近圆有孔。今是玉上下俱方,兼有两孔,规制不侔,殆后人附会之说云。” 此外,玉圭的两孔之间和最上方还分别被刻了“五福五代堂古希天子宝”等玺文。玉圭的另一面还被用隶书刻上了乾隆的一首五言诗。 把玉毁得这么不伦不类,郝俊的主时空的藏家早已经耳熟能详了,这么大个的玉器是不可能出现一模一样的,郝俊拿回去做什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