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第363章 等他回京再说吧-《姑娘,让我格一下》


    第(2/3)页

    ……

    ……

    东宫之内,公主殿下正在伏案处理工作。

    在东宫卫率离开之后,方棠身边一时间没有了可用的人手。于是她动用储君府库,招募有修为的女子充当内卫,号为鸾台备身。

    现在这支鸾台备身的队伍已经有了百余人的规模,也算是初步发展成型,为方棠解决了不少的麻烦。

    在大力组建私人内卫的同时,方棠也在积极拉拢朝堂上的政治力量。

    在由陈郡谢氏和上原王氏统领的两大政治集团之外,她敏锐地发现了第三方力量的存在,也就是小型世家和寒门出身的官员。

    他们在两大集团中处于游离的地位,虽然更倾向于方未寒所在的江淮集团,但终究没有谢王沈萧周五家官员的地位。

    这也给了方棠的操作空间。

    她承诺登基之后会给予这些人足够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回报,并以此换得他们的支持。

    这一举动给方棠带来了极高的政治声望。

    要知道在她之前,小型世家和寒门出身官员的声音一直被无视,直到最近广陵王方未寒的风头渐起,他们的势力才有所发展。

    历代的大周储君受限于世家裹挟以及自身喜恶,一直对于这些人保持一种冷漠疏远的态度,生怕他们分走自己手中仅剩不多的权力。

    而方棠是第一个对他们伸出橄榄枝的大周储君。

    她本身对于这些出身低微的人没什么偏见,相反,那个莫名出现在她脑海中的计划还需要这些人的帮助。

    由于方未寒目前充任东宫卫率一职,那些被她拉拢的官员也认为这件事情多少和方未寒有点关系,所以他们答应得都很爽快。

    方棠很清楚自己现在在做什么:利用方未寒和自己尚且不明朗的关系,培养自己的人脉与力量。

    她同时也很清楚,方未寒绝对不喜欢自己这么做,或者说……没有人喜欢被人利用作扯开的旗帜。

    即便如此,方棠也还是没有半点要收手的意图。

    作为帝国的储君,未来的皇帝,少女清楚地知道一个事实:大周的下一任皇帝只能自己来当。

    她的皇血浓度,以及背负的天命与气运重量举世无双。

    要想推翻一个皇朝,必须在其气运丧尽之时再动手。而所谓的气运丧尽应当是有一条红线的。在方棠没有重生过来的时候,大周的气运浓度甚至已经快要逼近这条红线,民怨滔天,眼看国将不国。

    而这时候她的到来,硬生生地将这条红线向上拔高了一层。在她身上的气运没有丧尽之前,大周境内无人胆敢承担杀死她的因果。

    方棠正是算准了这一点,才敢在王与谢两大势力之间寻求制衡之道。

    世家即使再强大,强大到能够让皇帝的声音出不去函谷关,他们也当不了皇帝。

    既然皇位不能动,那方棠自然要用这一点来为自己牟利。在这个陌生的时代,她谁都不会相信。

    “除了……”少女自言自语,茫然的目光重新恢复坚定,“不……没有除了。”

    她不可能因为方未寒与她的关系就舍弃自己精心设计的计划。

    帝王……怎能与臣子休戚与共?

    “殿下,北宫传来的新消息。”

    碧珑找到方棠,将手中的信笺递给她。

    “北宫?”

    方棠有些疑惑地放下笔杆,接过碧珑递来的信笺。

    方遵很少给她传信,上次传信还是因为方未寒的首战告捷,难不成这次也是因为……

    少女展开信笺一看,直接沉默了。

    她就说她的直觉一向很准。

    “这是……围魏救赵之计?”

    熟读各种书籍的方棠一眼就认出来了方未寒使用的经典计谋。

    碧珑轻笑着补充道:“还加了一些暗度陈仓的意味在里面。”

    “外边的百姓高兴地不得了,今天全长明酒楼的酒水都降了价呢!”

    方棠放下信笺,发愁似的叹了口气。

    一想到她现在和方未寒之间的复杂关系,少女就感觉内心有些发堵。

    可是……究竟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自己要这么在意方未寒的感觉?他又不是自己的什么人……

    果然还是应该怪这个破笔记本吧?

    算了,车到山前必有路,等到九弟回来再考量此事也不为过。

    屏退碧珑之后,少女伸了个懒腰,仰头看着大殿上方镂空的横梁。

    “让九弟爱上自己之类的任务纯属无稽之谈,不过这笔记本总归是有点用处的……”

    方棠纤指微动,一股盘旋着的玄奇力量似是要扭曲空间。

    “凝云蓄雨术……此等法诀,当真神奇莫测。”

    ……

    ……

    黄沙卷积寒气,料峭秋风拂过肤施城前空地。宴饮作乐的靡靡之音透过火光,在寂静的秋夜里传出很远。

    一个不速之客来到奢山贼营地外。

    他头戴斗笠,腰系一柄豁口长刀,刀刃无鞘,在月光下闪烁幽幽冷光。

    “别动!”

    营地门外的卫兵抽刀喝问。

    “你是干什么的?”

    风尘仆仆的刀客掀开斗笠,露出帽檐下一张饱经风霜的脸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