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通河入海-《天命水浒》


    第(2/3)页

    八月份之后,大家好不容易收获的一些粮食还没等晾晒、装仓就遭了一场大雨

    粮食都发霉了!

    “今年的天气太反常了。”

    “老天爷不给饭吃啊。”

    百姓哀叹连连。

    京东西路和京东东路受到的影响还小些,加上梁山兵马虎视眈眈,百姓不用交粮税和赋税,家中存粮比往年还多了些。

    粮商们收购的粮食也比往年更多了些。

    各州县官吏也不下乡了,只在自己的城池内收取商业税,收多收少,也不上交,大家分的似乎更多了。

    整个京东两路就在这种默契之下,竟然保持一片祥和。

    但九月十五日开始,从西边曹州、北边大名府方向开始涌来不少难民。

    这两个地方,春天的时候因为征调劳力修建神宵万寿宫最为积极,围剿梁山又调拨大量青壮随行,一战全军覆没后,农业受到影响巨大,粮食欠收。

    官府又强征各种赋税,导致了大量农民破产,无依无靠之下成为了流民。

    各地官府困守自己的城池,对流民不管不顾,甚至将他们向梁山泊方向驱赶。

    “各方汇报,粗略统计,曹州、大名两地进入的流民多达五万余人。咱们梁山恐怕也难以容纳。”

    吴用将各情况向晁盖汇报。

    “官府对百姓困苦坐视不理,毫无作为,也不是一年两年了。想要为百姓做些事,也只能靠我们自己而已。”

    公孙胜也说道。他游走江湖多年,见识过太多因为各种灾祸离开家乡的流民,要么进入城市成为市井苦力,要么进入豪强庄园成为包身佃户,要么流落街头成为乞丐,在冬天到来后死于荒野。

    “无地流民,是危机,也是财富。乡野地方豪强也在盯着这些廉价劳动力。我们梁山人力资源向来缺乏,这五万流民,我吃下了。”

    晁盖拍板决定道。

    “哥哥,五万流民拖家带口,能有一万五千青壮已经算是多了,连他们的家人也一并收纳么?”

    吴用感觉有些不划算。

    “无妨。有家人,民心才能安定。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嘛。”

    老人虽老,还可以做些手工活。孩子也终究会长大。只要他们都能给自己提供天命值,稳赚不赔的。

    “若是给他们分配田地,咱们梁山泊淤泥造田还可以再接纳五千人,但是再多,就得等一年了。”

    公孙胜计算了一下政和六年淤泥造田的数量,给晁盖进行参照。

    “不必。田地不可轻授。否则很容易引起外来户和本地户的人地矛盾。这些无地人口,我准备将他们编入工商业。”

    一农一工商,如同人的两条腿,两腿都要直,迈开的步子才又大又稳。

    农业不用晁盖操心,大宋农业发达,养活了自古以来最多的人口。

    晁盖正在逐渐将梁山控制的主寨、独龙镇、石碣村、沂蒙山、芒砀山、青龙山向工商业聚集区打造。

    如今整个京东两路官军都被打趴下,正是放心大胆的扩充产能的时候。

    第一,煤矿、铁矿要加大开采。六大控制区,除了梁山主寨外,五个地区都有煤、铁,再建立共计五座煤矿、五座铁矿、五座炼铁厂。

    第二,木材、红砖、石灰、水泥工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物资工厂,再增加20个,以适应以后大规模基建需求。

    第三,酿酒、玻璃、精盐、肥皂等赚钱的商业工坊仍在梁山主寨,继续扩大规模。

    第四,造船厂、木材烘干窑、兵器坊等部门招募大量劳动力。

    以上四项扩产命令被放往四方,让他们在十一月之前完成基础建设。

    而在此之前,晁盖需要将这五万流民集中起来,干什么?

    当然是要施于恩惠,攫取民心值了。

    晁盖平时忙碌,没有太多时间四处巡游收割民心值,好不容易有这样一个把五万人聚集起来的机会,岂能错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