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涿县初见(二)-《汉皇刘备》


    第(2/3)页

    解释下为何花二不寻刘备兄弟的麻烦了,刘恭和刘备等反而视花二为必欲除之而后快的仇宼,这就是因为当初花二率了人来寻刘家兄弟的麻烦时,曾言出不逊,辱及刘家先人。

    或许有人问,骂几句娘怎么啦,算得什么稀奇事,至于念念不忘要寻仇么?难道花二这么多人的命,还抵不过几句骂人的话?错了,汉代不是后世,动不动就把三字经挂在口上大家见怪不怪。汉代,是一个崇尚美德高行、把名声清节看得格外重要的年代。

    汉代,尤其是东汉年间,士大夫所推崇的风尚有久丧,让爵,推财,避聘,报仇,借交报仇,报恩,清节等等。久丧是孝行,在西汉时还未有三年之丧,到了东汉,基本上对父丧、母丧,甚至是举主都是服三年丧,还有些伤心过度的人更是加倍服之。袁绍现在就在家里蹲着服丧,蹲了六年才出山。

    让爵是兄弟之间友悌,父有高爵,长子或嫡子应袭,逃避不受,让给下面的弟弟。推财也是差不多的,兄弟分家的时候,推多取少,自己拿少的,让兄弟拿多的。跟孔融让梨性质一样。只是孔融名气大,这个小故事就传到了后世,其实这种行为在东汉非常普及。

    避聘,州郡征辟,避聘不就,让给亲属。比如现在的太尉刘矩,当时因为叔父叔辽没有出仕,他就坚辞州郡之命,太尉朱宠和太傅桓焉嘉其志,便征辟了他的叔父,拜为议郎。而后刘矩才被举为孝廉出仕,到现在都是三公之位了。其他诸如之类的避聘数不胜数,后来还有西晋李密写《陈情表》来避聘,流传千古。

    报恩就是故吏对举主,弟子对恩师,移孝作忠。公孙瓒护送刘太守到京师,再随之到日南这便是一种让时人称赞的报恩之义举。为自己的恩主鞍前马后,甚至不惜性命的人不胜枚举。

    清节,东汉重廉吏,社会也非常看重廉节。就算现在的天子爱财物,但观史之所载,闹得天下郡县纷乱的大多也是宦官,那种大贪巨贪的官员几乎是没有。后来天子贩卖官职,大名士崔烈花钱买了个司徒做。结果名望衰退,崔烈心不自安,问儿子崔钧,崔钧就说老爸你现在有铜臭味。可见一时之风气。

    最后就是报仇了,报仇一是家庭有仇怨,奋身图报;崔瑗、魏朗的兄长皆为人所害,都是亲自报仇,魏朗更牛,他是白日操刀,杀人于县中。还有个苏不韦,父苏谦被害,他把母亲藏在山中,改姓换名,散尽家财招剑客去报仇,当时仇人乃是高官,找不到机会,便挖地道到仇人家,没找到正主便把他小妾和儿子都杀了。又挖了仇人的祖坟尸骨来报复。还有一种就是替朋友报仇,朋友有仇怨,许身代报。这种事,史载很多,何容、郅恽等等。《礼记》都默许这种报仇,不过它做了一条规定,就是:”父母存,不许友以死。“就是说父母还活着,不能把命不要去替朋友报仇。父母不在了你自己随便。盖因孝在友先也。

    这种报仇的风气,在秦汉间非常流行。当初花二轻挑的呼刘备为刘皇孙、花二所率徒众言出不逊污言秽语时,他们的命运便已经决定了。

    花二一干市井之徒,目光短浅之辈,自然不知道一个传承数百年的家族对祖先,对自家名望是有多么的看重。刘恭一心要杀之而后快那是再正常不过,要是刘恭能一直忍得住,让花二逍遥下去,那刘备才奇怪呢。

    张飞神情怏怏的带着刘备在庭院中四处转。刘备对付小孩子还是有些经验的。便找了些话题来谈。果然张飞便迅速把刚才的不快忘之于脑后,兴奋的和刘备聊了起来:”刘家哥哥,你还随卢太守去了江南,那里好不好玩?“

    &玩,江南景色与北地大有不同。我还见到了大江,比黄河还要宽广壮阔。“

    &江有多大,有涞水那么大嘛?“涞水就是后世的拒马河,算是涿郡境内的一条大河了。

    好吧,没出过涿县没见过世面的小家伙,我原谅你:”大郎,大江比很多个涞水还要大,还要宽,大江里还有怪鱼,有这么大。“刘备随手比划了下,从这到那十数米,形容得有些夸张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