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发凉州-《汉皇刘备》


    第(2/3)页

    傅燮在朝中为议郎,喜欢议政,所言经常切中要害。张让等觉得也不能让这家伙待在京师了,弄走吧,弄得远一点。嗯,他不是反对弃凉州吗?看来他对凉州感情很深呐,再一看,哟,还是凉州土著!好吧,就你了。于是傅燮被外调,拜为凉州汉阳郡太守。

    孙坚,嗯,远在凉州皇甫嵩军中,那算了。让他在那自生自灭吧,不然难道还要把他调回京师不成?

    最后一个就是刘备了,这人,中常侍等都有些头疼。刘备身上有名士光环,又是宗室之后,牙尖嘴利不说,打仗也很猛。名士阉宦们不怕,他们不知道栽赃陷害过多少名士了。但刘备这个名士和其他人不一样,其他人好面子,重清名。刘备也一样,但他更趋向于实际一些,就是实用主义。而且,刘备智计百出,又喜欢谋定而后动。所以像对付党人,对付前太尉陈蕃一般的手段,对刘备是没有用了。

    把刘备抓到京师来,搞不好他还能倒打一耙。当初诣阙上书之时都没能让他吃亏,反而让他于狱中写就《正气歌》,成就此时之威名。再说了,刘备可不是一般的书生,人家十几岁就随尚书卢植平叛,于军中历练多年,多有豪杰相附。若激怒了他,虽然不至于造反,可对付自己几个,没问题吧?

    当然,这些都是张让等人的胡乱猜测,毕竟刘备的过往战绩在那里摆着。前中常侍曹节和王甫也没能奈刘备如何,他们心中又岂能不重视?再说了,他们能忽悠皇帝为所欲为,但无故逮捕一个有功之臣,再冠以莫须有的罪名,这事,就是皇帝也不敢胡来。于是张让等悲哀的发现,没有朝臣的支持,他们竟然有好多事情是做不成的……

    对于刘备自荐去凉州,皇帝还是很欢喜的。有忠直的臣子愿意为他的帝国效力,他又不是傻子,如何不喜?

    不过张让等人却是暂时压下了,他们对皇帝说:“陛下,刘备虽是忠直之臣,然自恃名声才智,桀骜难驯。不如暂且压一压,磨一磨他的耐性。”

    皇帝一听,立马就说:“好的。”

    皇帝对张让等有多信任呢?当初皇帝造了个万金堂,把自己赚的钱都放在里面。然后在自己老家买田宅,盖殿观。皇帝这一枝,混得不好。他的堂叔堂侄都是王爵,只有他这一支是侯爵。小时候又穷怕了,等到做了皇帝,才发现,皇帝原来可以这样做。于是经常叹先帝没用,不知道赚钱。皇帝赚了钱,把钱交给张让等人保管,常常在内廷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

    张让赵忠等得皇帝如此宠爱,那还有什么畏惧的,只觉得皇帝老大,他们老二,于是横行无忌,无所惮畏。在京师强买强卖,兼并田地宅院,然后用皇帝的钱来盖了许多宅第,跟皇帝所居的宫室差不多。当时皇帝喜欢在永安宫登高望远,抒发情怀。张让等人就慌了,生怕皇帝看到他们的房子违制,于是就和皇帝说:“天子不当登高,登高则百姓虚散。”皇帝竟然也信了,从此之后不敢复升台榭。

    如此种种之事甚众。可以说皇帝基本上是对中常侍言听计从。张让等人说压一压,他就马上压一压。完全不顾凉州那边水深火热,民怨沸腾。

    张让他们说要压一压,其实是在纠结,刘备这么能打,要是让他去了凉州,再立新功,到时怎么办?自己这岂不是在替自己培养敌人?那不傻了么?

    最后还是赵忠道:“刘备再精通军事,又如何比得过皇甫义真?皇甫义真乃宿年老将,历代将种。刘备论资望,经验,皆不及皇甫义真。皇甫义真都不能胜凉州叛军,刘备去了又能有甚作为?即如此,我等又有甚好怕的?”

    张让一听,对啊,很有道理,咱家怎么没想到?于是便同意赵忠此论。算了,还是让刘备去凉州折腾吧,兵凶战险,羌人蛮横,搞不好刘备就会死在前线了。张让心中畅快的想着,然后迈着轻快的脚步,来见皇帝,让皇帝下诏,着刘备领军入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