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四章:越改越凉的赵贞吉-《穿越成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第(2/3)页

    随后就是浙江全面提升商税,浙商涨价,而苏商不涨价,这一对比,终于给江苏的作坊缓了一口气。

    浙商主打高端,那自己苏商就主打皮实耐用就行了。抓住这部分市场,终于商税才算是勉强收了起来。不过整体也不高。

    与收入相比,支出就太多了。

    新学之下,特别那个什么公共物品理论出来,衙门要做的事情可就太多了。在传统教育之外,修路、疏浚河道就成了最大的公共物品责任。

    而这两项,如果以往搞征发制,自然是省钱,但如今新学搞雇佣制,花钱就跟流水一样。好在也有些流民涌入,降低了成本,但饶是如此,江苏的财政早就吃不消了。

    因为明朝的财政是地方小金库制,多数情况地方自收自支。这就导致地方压根没有余粮。但凡有剩余,早就当作年终绩效发下去了。根本不可能存到第二年。万一要让朝廷知道自己这有余粮,万一来个查税补征,岂不是亏死。

    衙门不出钱,单独想让地方善人来干这事,可是没法干的。人家是善人,不是傻人。还不至于这点事情都看不出苗头。

    赵贞吉用巡抚打印,签约借来了十万两银子。开了这个头,下面知府才有样学样,开始行动。

    当然,赵贞吉这个借钱能借来的另一个原因就承诺审计的。就是年底要邀请杭州那边的审计师行来审计经费使用的,并以此保证按期还款。

    没有这个,光凭巡抚大印,可借不来这么多钱。

    要干的事多,扩招的衙役就多。还没开始动工呢,一万多两银子就花没了。而到了10月底,就开始要计算第一年的利息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