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为阿Q孔乙己润土祥林嫂鸣不平-《这个屋里》


    第(2/3)页

    阿q是一位年纪轻轻的,本来可以作为一番的男子。大概当时的年轻人有三种出路,一种是去革命,一种是成为走狗,一种是活在煎熬中,很可能被人鱼肉。阿q不自觉的成为第三条路中的牺牲品。不幸的命运使他生活在不幸的年代,消极的反抗正中剥削阶级的下怀,一颗无辜的头颅被“食肉者”砍下来了。

    与阿q不同的是另外一名青年,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带有当时的知识分子特点,他就是孔乙己。

    孔乙己理论上来讲,应当是比阿q更容易生存的,可事实并非如此,他同样艰难。

    我那时候的初中语文老师不懂,他认为孔乙己“好吃懒做”,而且说鲁迅也评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简直是对孔乙己个人名誉和精神品格无情的脚踏!我不知道初中语文老师如果生活在那个年代他是否确定自己英雄好汉,他有多少把握过体面日子?

    (略)

    致孔乙己于死地的是他的一次偷窃行为。他偷盗财主家,被捉了之后吊起来打,腿被打折了。

    如果说孔乙己有错,顶多是“窃钩”,可当时的中国窃国者比比皆是,真是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壁之间禽兽食禄!

    偷是没有志气的,要革命,彻彻底底的打倒权贵阶级!

    《故乡》里的润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形象,父子二人都曾经给鲁迅家里做过佃农。润土的父亲希望孩子长大后平平安安,往他脖子上戴了一个圈儿,希望润土家能香火传递。

    润土当然没有受过鲁迅那样程度的文化教育,他倒是迷信思想继承了下来。他给自己做了一个泥菩萨,时常拜祭,被鲁迅看见了偷笑。

    长大后,鲁迅出国去了日本,润土一直在老家。渐渐的,曾经的少年已过了中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