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204:潮商登门,大家胶几人当守望相-《重生港岛,我,米饭班主》


    第(1/3)页

    第204章        204:潮商登门,大家胶几人当守望相助!

    港岛这个地方就是个大杂烩,想想看,它这里大清律跟海洋律都能并存,那还能不是大杂烩?

    但是,这个地方保守起来的时候又特别保守。

    比如说在20世纪初的时候,在港岛这个由鬼佬主持大局的地方,女人竟然都不能抛头露面。

    是那时候先施百货的马应彪为了博人眼球便破天荒地聘请25名女店员站台,才开了这先例,当时连卡佛也不敢越此雷池啊。

    那时候开业的时候,闻讯而来的港人将店铺围得水泄不通,还惊动当局派警员维持秩序。

    这说明了什么?

    在港岛这咸湿之城,搞hs才是第一生产力。

    高要倒是不至于让自己售楼部的人走这种歪门邪道,不过做个噱头也是好的。

    小李不由抹汗,他觉得此事真是非同小可。

    “刘经理呢?”

    “哦。”

    小李赶紧说道:“文哥去工务司了。”

    说起来刘文真是对的起高要给出来的高薪水,他那双小短腿要跑好几个工地。

    从深水埗这边到上李屋村再到清水湾然后再到铜锣湾…

    高要心想应该给刘文配辆车子了:“这边辛苦你。”

    深水埗这边看的差不多了,忠信义那边倒是不用高要操心,尖沙咀又只是收楼,至于清水湾那边,那就更不需要高要过去了嘛。

    这么一算,甩手掌柜高要转身就去了铜锣湾看地。

    东区游乐场的招牌已经全部都被拆完了,现在正在外面竖围挡,在现场的是新昌营造厂有限公司的人。

    这是巴马丹拿那边介绍过来的,东家名叶庚年,从沪上迁来。

    战后港岛这边成立了不少营造公司,但是持c照(c级是最高级别的建筑牌照,可以投标无限量的工程)的却不多,

    这新昌营造厂有限公司成立于1923年,其在港岛倒是还没有什么大工程,不过在内地却承建了不少大工程.

    比如说钱塘江大桥、株洲兵工厂的营造便有其的一份力。

    “高先生。”

    工头手上还拿着个安全帽:“里面还在平整,如果要进去的话,最好戴个安全帽。”

    高要摇头,他要的是结果,要一个地标,至于怎么盖的就不是他关心的了。

    既然图纸还没有出,高要也不着急,只是对工头点点头后便走。

    与此同时,44岁的廖宝珊正在做一个艰难的决定,他是潮州人,在41年的时候他才携妻儿来港谋生。

    当时是在在一间油庄做伙计,谁晓得不久后港岛沦陷,老板关闭店铺逃避濠江。这反而成全了廖宝珊,他利用日治时物资紧张之机,涉足柴米油盐的买卖。

    稍有资本,便开设店铺自己做老板,后又经营布匹,生意做得颇大。

    当然了,这颇大也只是相对而言,最起码在开银号前的他是不够格被白饭鱼挂在嘴里的。

    廖宝珊致富的秘诀是勤奋悭俭,无日无夜,忙的时候,几日不睡觉。

    只要有钱赚,他就往死里干!

    在战后,廖宝珊总算迎来暴富的机会,他觉察到房荒在即,便趁房价尚未涨起来之前倾资购置房产。

    由于他认识简东普,所以能够从东亚银行那边贷到资金,通过大炒房产,获利多多,赚得是眼仁发红啊。

    这生意嘛向来是一个带一个,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生意如果都是自己的,银行是自家开的,盈利全部滚进自己荷包,岂不美哉?

    廖宝珊便起意搞银号!

    关键问题来了!开银号必要有人存款,虽然说廖创兴银号为第一间潮汕籍商人个人独资办的银号,而潮州人历来都有互相帮衬的优良传统。

    正常来说,廖宝珊并不需要担心第一笔存款,他唯一要考虑的是如何扩大这影响,好吸引到广大市民!

    这样一想的话,这人选就很重要了。

    当时潮州籍也有不少名人,比如说白饭鱼、颜成坤等,但是廖宝珊想来想去总觉得还欠缺点味道。

    “老公,如果坤哥能够存钱已经不错。”

    “何必强求?”

    “怎么能不强求?”

    廖宝珊眼睛一瞪:“做生意就是从别人饭碗里抢食,但凡后退一步,这机会就被人抢走。”

    “到时候我们跟在后面连汤水都喝不到。”

    “可是高家现在已经是高门大户。”

    “我听说高先生移徙都没有大摆宴席。”

    这就是为廖宝珊留面子了,因为那时候廖宝珊忙于炒金,根本顾不得这块,等他知道消息后,高要乔迁过去都好几天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