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而后睁着清澈如水的双眸看向高要, 哎呀, 这个靓仔似乎饮酒过多, 她心下慌乱, 仲不知该如何是好? “走,看片去。” 由于当时港人大部分来自内地, 这些人说的都是国语, 所以当前在港岛这块的电影市场是国语片的天下! 不过今年出现了契机, 吴楚帆跟白燕合作的粤语片“郎归晚”在1月21号在新马泰港等区域全面上映, 声势如火如荼! 该电影是战后港岛推出的第一步粤语电影, 当时大家都没什么信心, 谁晓得电影上映后竟然卖爆, 立马就给港岛的粤语电影工作者打了一针强心剂! 尖沙咀乐宫戏院人山人海, 当前港人可选择的娱乐渠道不多, 看电影便成了很重要的一个选择, 所以当前的电影市场是供不应求。 由此也造成了一个奇葩的拍片现象, 七日鲜! 七日鲜是指从开镜、拍摄到后期剪辑、配乐、冲印等一些制作周期短的作品。 1950-60年代时, 好些作品从开机拍摄到上映仅需一周! 所以后面港片拍的快是有根由的, 因为他们的老前辈就是这速度的啦。 之所以会出现七日鲜的状况, 跟当时的电影环境有很大关系。 那是规定一部电影的一般制作时间为十天, 超过十天就要额外加钱; 其次, 电影菲林十分昂贵, 摄影机等也是昂贵器材, 所以浪费不起。 另外, 当时的电影院线不管影片有多好, 一般只上映五天, 因为院商不希望制片商看到电影很卖座上映周期长而提高价钱, 这对院商来讲无利, 于是他们联合抵制制片商; 还有, 如果一部影片不卖座的话, 可能仅是上映一两天就被院商要求“下画”或者“包底”(即不管影片的上座率如何,院商都将得到一定数额的收入), 而影片发行公司则往往以新戏代替上映。 在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 制片人的选择就不多了, 他们只能用大牌明星压阵, 如此才能保证一定有观众, 才会不愁票房。 于是就出现电影公司不管质量而加速开拍, 但求货如轮转、尽快上马, 结果便出现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 然后在50年代中期出现了场粤语片清洁运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