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王礼跟着说道:“林尚书所言极是,殿试在即,确实该早做筹备。” “臣附议!”剩下三位阁臣连忙拱手附和。 其实殿试所需笔墨纸砚耗材,就连监考官礼部都已准备就绪,因为考场定在奉天殿,所以还不能立刻布置,只能当天来。 只是现在为止,皇帝居然还没告知考题内容。 殿试严格来说是皇帝来出题,可多数情况还是皇帝与内阁、礼部商量着来。 临场出题不确定性太多,真的出现那一般只存在一种情况,皇帝已经不信任大臣。比如嘉靖晚期殿试,就是皇帝自己出题,跟大臣完全没有事先说明通气。 出的题目从开始如何治国,到后来直白的去问考生,如何确定百官在说真话。 朱怡炅想了想,开口说道:“而今殿试在即,便着内阁、礼部尽快筹备殿试相关,务必不要误了七日后的奉天殿殿试。至于殿试的考题,便以治国为要,问问这些考生,若他们为官地方,该如何施政?就以他们各自家乡籍贯来写,让考生尽管畅所欲言,不必害怕写错。” 居然以治国理政为殿试考题,四位阁臣都有些惊讶。他们还以为皇帝肯定会出与西洋相关,却不想会是这般结果。 “臣等遵旨!”惊讶归惊讶,内阁、礼部还是拱手接旨。 相比会试里皇帝出的那些吕宋、西洋科题,还是这般治国理政在阁臣来看更为务实一些。 <divcss=&ot;ntentadv&ot;>这并没什么好奇怪,而今天下时局已定,通过会试让考生能重视海外,端正态度即可。 会试最终目的肯定还是为了选材,这毋庸置疑! “嗯。” 朱怡炅又看了一遍会试榜,里头除了刘统勋,余下一个都不认识,甲榜会元他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 这也是他带来的蝴蝶效应,在考题中加入历算和西洋学,这些新知识已经让传统的八股文章不再是决定性因素。 朱怡炅想了想,随即颁下圣旨: 今后会试,三十岁以下,若无中第者,可重复再考。若是过了三十岁,则一律只准考一次。四十岁以上,不得再参加会试。 这是要给今后会试都定下年龄限制了! 因为朱怡炅刚刚在看会试榜和考生籍贯名录时就发现了,此次录取的贡士里有三分之一的考生都年龄偏大。普遍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倒是没有超过四十岁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