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这都是为了你好”“可是我偏不喜欢”-《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3/3)页

      只是授深受主公信任,实在不忍舍之。

      将军美意,授只能心领了。”

      “深受主公信任?”

      张绣听到沮授的话,不禁觉得有些好笑:

      “公与,汝所谓的信任就是谏言不纳、屡次下狱,甚至连逃跑都不记得拉你一把否?”

      沮授:

      这就是田丰的胸襟广阔?

      这话未免也太扎心了吧?

      然而更扎心的还在后头。

      却见张绣转向一身材高大、相貌奇伟的年轻人,开口道:“孔明,你将公与生平告诉大家。”

      他便是孔明?

      沮授当然听过诸葛亮的名字。

      毕竟张绣那右将军、宣威侯、扬州刺史一长串头衔就是这位年轻人带着传国玉玺去了许昌以后获得的。

      在方才回来的路上他也听田丰起过,张绣麾下的谋士虽然不多,但个个都很能打。

      其中尤以贾诩和诸葛亮这一老一少为代表。

      沮授相信田丰的眼光,毕竟能让田丰自认不如的这世间还真没几个。

      紧接着,诸葛亮就开始了诛心之言。

      沮授,字公与,冀州广平人,少有大志,长于谋略,曾任韩馥别驾。

      初平二年,袁绍胁迫韩馥让出冀州,自领冀州牧。

      沮授向其提出占据河北,争霸下的战略规划,被赏识而表为监军、奋威将军,成为袁绍幕府中内为谋主、外监诸将的首要人物。

      然则袁绍虽有雄心,却无伟略。

      到这里,诸葛亮看了沮授一眼,目光中全是惋惜。

      在他看来,沮授提出的邺中对是非常了不起的策略,如果袁绍肯听,早就没曹操什么事了。

      奈何他不听啊!

      关键是,袁绍此人屡屡都在关键时刻避开了沮授的正确答案。

      诸葛亮顿了一顿,继续起了沮授那令人心酸的过往。

      最早可以追溯到兴平二年,帝出长安之际。

      当时沮授就建议袁绍迎子,迁都至邺城。

      结果袁绍不听。

      反而是被曹操抓住机会,将刘协迎到了许昌。

      此时袁绍才知道后悔,可惜为时已晚,错过了奉子以讨不臣的机会,失去了政治上的主动。

      然而在那之后袁绍并没有吸取教训,再一次拒绝了沮授的正确意见,让长子袁谭领青州,为兄弟阋墙埋下祸根。

      等到去年和曹操在黄河对峙,沮授再次建议利用优势实力和地理形势,以持久战稳打稳扎,分兵抄掠,没有必要决胜于一役。

      结果袁绍还是不听。

      加上郭图等人进馋,沮授职权被削,可以已经被打入了冷宫。

      到了今年官渡之战,沮授还不死心,多次进谏不可轻举冒进。

      包括白马之战颜良不可单独为将,延津之战心曹操有诈,应该单独再派一支护粮队和乌巢守粮的淳于琼互相照应等等。

      可跟以前一样,袁绍每次都完美避开了沮授给他的正确答案。

      这些选项当中哪怕袁绍选对一次,也不至于落到今这种下场。

      对此诸葛亮也只能一句,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也!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