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郡守收到文书不敢怠慢,快马加鞭将之送到杨县。” “公明熟读兵法,武艺高强,早就有心博取军功,却又没有门路,如今能够得到左将军器重,岂不美哉?” 徐晃闻言先是感到震惊,以及不可置信。 他夺过了同僚手中的征辟文书,待看清楚里面的内容以后,脸上顿时露出了狂喜的神色。 徐晃抢过那名郡吏手中缰绳,而后翻身上马,头也不回的道:“马且借我一用!” 那名郡吏倒也能够理解徐晃的心情,当即挥舞着右手喊道:“徐公明,苟富贵,勿相忘!” 与此同时。 周琦的另一封征辟文书抵达了京兆,却是出现了问题。 杜畿的确乃是京兆杜陵人氏,自其父亲那一辈开始,就已经算是普通人家了,算得上是家道中落。 不过杜畿本人却颇有孝名,年仅二十就已经被征为京兆功曹,此后还兼任着郑县县令的职位,并且很快就展示出了自己非凡的政治才能。 郑县前任县令政绩不佳,在任期间积压了很多案件,监狱里关了数百人,既不判也不放,就把人家锁在牢里受苦。 杜畿到任以后,亲自前往监狱审案,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便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然并非所有案子都办得非常妥当,却也让郡中之人奇之,郡中长官对其也颇有关照。 如今杜畿历练几年,性格沉稳了许多,政治才能更显非凡。 于是乎,郡中长官就花费了大代价,举其为孝廉,此时正准备前去汉中担任府丞之职。 周琦虽然是个穿越者,可这个世界交通、信息并不发达,周琦对于杜畿的现状也并不十分了解。 如果杜畿如今没有官职在身,只是一介白身的话,想要征辟对方轻而易举。 可是现在,杜畿已然举孝廉,而且又高升准备前去汉中担任府丞之职,前途远大。 周琦征辟有职位在身者需要上报,对方也并不一定会答应。 却京兆尹收到周琦的征辟文书以后,急忙召来杜畿,道:“左将军征你筹划、运输粮草器械之事,这个位置事情做好了乃是本职,没做好却要被问责,得不偿失。” “我建议你拒绝征辟,先前往汉中历练几年,等以后有了资历,担任一郡太守都不在话下。” “汝所长乃是政务,而非兵事,押运粮草也并不适合你。” “更何况,若你放弃了前去汉中任职的机会,等到左将军平叛结束,你又当何去何从?” 京兆尹素来器重杜畿,这才对其推心置腹。 杜畿思量半晌,觉得京兆尹之言有理,当即拒绝了周琦的征辟,继续前往汉中赴任。 只不过,杜畿拒绝的十分委婉。 周琦收到了杜畿拒绝征辟的书信以后,不由暗自感叹,自己没有将情报信息做好。 对于杜畿,周琦只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他也并没有过多纠结,而是等待着徐晃的到来,心中也充满了期待。 周琦尚未等到徐晃到来,子的责问诏书却是率先抵达。 子虽不会对周琦平叛之举指手画脚,可周琦练兵已经接近两月,却始终裹足不前,至今尚未与叛军交战一次。 子看着每日消耗的钱粮,就感觉有些窒息,终究还是没能忍住,发诏询问周琦为何不与贼兵交战。 之所以如此,其实也与董卓脱不开关系。 却董卓被张让、赵忠摆了一道,花了钱事情却没办成。 才开始,董卓还兴致勃勃等待着周琦被罢官的消息传来,可是左等右等,却什么都没等到。 他派人前去询问张让、赵忠,两人却子十分器重、信任周琦,他们虽然已经向上进言免其左将军职位,陛下却没有采纳。 董卓无奈,只得另想办法。 李儒思量许久,道:“既然张让、赵忠不可靠,那么我们便自己上表,弹劾周琦畏战不前。” “除此之外,还应该在雒阳散布消息,言陈仓危在旦夕,左将军周琦却因为能力不足,难以统帅麾下士卒,以致裹足不前,不敢与贼交战。” “有了我们的弹劾,再加上汹汹民意,就算陛下再怎么器重周琦,必然也会对其问责。” 董卓闻言大喜,当即采纳了李儒的计策。 果不其然。 本来已经打算半年内彻底放权的子,面对重重压力,也是心中起疑,终究还是颁布了责问诏书。 周琦接到诏书以后,不敢大意。 他思来想去,觉得不应该向子隐瞒自己的想法,当即上了一封奏书。 “陛下在上,臣有本奏。” “臣之麾下两万兵马,来自不同郡县,臣统兵日浅,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贸然与贼交战,有败无胜。” “故先后于美阳、郿县练兵,今麾下士卒号令如一,进退有据,已可堪一战。” “然兵法有云: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我,可胜在彼。彼守不足,我攻有余。有余者动于九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 “今陈仓虽,城守固备,非九地之陷也。王国虽强,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之势也。” “夫势非九,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 “国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陈仓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烦兵动众,而取全胜之功,将何救焉!” 周琦令人将奏书火速送往雒阳,仍旧有些不放心,又给了盖勋一封书信,让其上书为自己求情,免得被子逼迫进兵剿贼。 子聪慧,看完诏书里面的内容以后,也觉得周琦之言有理。 只不过,雒阳城内百姓纷纷指责子用人不明,指责左将军周琦畏战不前,也给了子很大压力。 子正在犹豫,是否要催促周琦进兵剿贼之际,盖勋的加急文书抵达了雒阳,直接送入宫郑 看完了盖勋的书信以后,子终于下定决心,要完全信任周琦。 他不仅没有催促周琦进兵击贼,反而让人抓捕那些妄议左将军之人,雒阳的舆论也暂时得到了控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