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徐达不理他。 上面的朱元璋注意到了朱楩的小动作,从龙案上拿起茶杯喝了一口,同时示意下面的人可以结束了。 然后朱元璋看向朱楩,问道:“嘀嘀咕咕什么呢?” 朱楩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直到徐达恼怒的提醒道:“陛下问你话呢。话说你老赖在我身边算怎么回事?去那边。” 朱楩扭头看去,另一边好巧不巧,正是李景隆,顿时撇撇嘴:“那个垃圾?也配和本王站一起?” 徐达顿时哭笑不得,一位国公,被你说成什么样子? 不过徐达也很无奈的是,朱楩确实有他嚣张和自傲的本事,人家有不世之功在身,你能怎么办? 朱楩这才抬起头,注意到朱元璋在盯着自己,一脸茫然的说道:“我在自问,是不是我的记忆出了差错。因为听了这么半天,都没听到有人提到北边草原,和西域还未收复的事。怎么?草原不打了吗?西域不要了吗?这早朝到底是干嘛的?” 朱元璋的脸再次变得漆黑,已经有冲动的想脱鞋子的架势了。 却听文臣中,有人说道:“殿下,那是化外之地,不过是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罢了,何足挂齿?” “好个狂妄自大的东西,”朱楩顿时竖起大拇指来。 那人一脸怪异的模样,心说这是夸赞自己呢?还是在损自己呢? “就是你们口中的南蛮北狄东夷西戎,却踏平了整个中原。不,是远超出你们想象的土地,要不是大海和西伯利亚阻拦,他们都要打到地球另一边去了,啧啧啧,”朱楩摇摇头,多么狂妄自大的想法啊。 “甚至,”朱楩再次开口,说道:“你们这些自诩高人一等的家伙,可是人家嘴里的四等民,是贱民,是贱种,你们有啥可豪横的?” “你快闭嘴吧,混账东西,”朱元璋都要听不下去了,你口中的贱种,是指包括老子在内的这满朝堂的所有人来着? 朱楩摊摊手:“只是想提醒所有人,现在只是鞑子暂时势弱,正所谓真他病要他命,现在不灭了他们,早晚他们会卷土重来。关外还有那么多的土地,什么女真什么高丽,都该把他们赶尽杀绝才对。” “你快闭嘴吧,”朱元璋开始感到头疼了。 虽然现在是洪武二十六年,还没有所谓的十五不征之国的说法,但是朱元璋也警告朱楩:“只知道黩武穷兵的国家,是无法长远发展的。如今大明初立,正该休养生息,与民休息才对。” “陛下圣明。” 文武百官纷纷高呼。 朱楩却暗暗冷笑,从未有过这种说法好吧,反而是随着国家停滞不前,才会因为腐败而内部败亡。 当初那赵匡胤也是一员将帅,他的部队也是能征善战。 可最终呢?宋朝被欺负到什么样子了? 诸如唐朝辉煌且强大一时,最后也覆灭了。 当一个国家开始安于现状,不懂得居安思危以后,就会开始退步。 何况土地是有限的,但是人口却会一直繁衍,并且在有人吞并土地的情况下,迟早有一天,一个国家一个朝代最终是会走向灭亡的。 除非从中找到破局的关键,譬如说工业化时代的高科技发展,或者,一批一批的割韭菜,再或者就是把内部矛盾转移出去。 也就是不断制造战争,不断扩大地盘,不断的胜利下去,只有如此国家才会一直壮大。 这才立国几年?内部就已经要开始产生矛盾了呢,不如说已经杀了几批人了? 当然了,朱楩也不是真正的愣头青,这些话他可没说。 但是他不说话了,朱元璋却又找上他了,说道:“怎么又不说话了?” 朱楩都无奈了,这个爹到底要闹哪样?我一个藩王能站在这里都算给你面子了,还得意忘形了是吧? 翻着白眼,朱楩说道:“禀告父皇,儿臣无话可说啊。不如儿臣给您讲讲我与思任发那一场大决战的过程?” “免了,”朱元璋心说还是算了吧,反复去了解同一个故事,他也会烦的。 “不过,”朱元璋突然又说道:“我倒是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当初你就藩的时候才只有十二岁,如今云南既然已经平定,不若你在京城内多留一些时日,同时我已经打算让你去国子监好好进修一下。” “看看你现在说话的样子和做派,成何体统。真该好好去学习学习了。” 朱元璋露出不怀好意的笑容。 朱楩浑身一震,竟然要让他去上学?不愧是你啊朱元璋,洪武大帝,我的亲爹。 你这坑儿子简直无下限好吧。 “敢问父皇,可以不去吗?”朱楩问道。 “为何?”朱元璋看着朱楩,一脸的好奇:“难道你想做个不学无术的混账?” “儿臣是藩王,是戍边藩王,保家卫国自然不在话下,所以只需懂得上马打仗就够了,”朱楩硬着头皮说道。 朱元璋笑了,故意拍拍龙案,说道:“可是你之前还找咱要椅子坐来着,你以为这椅子真是那么好坐的?” 朝堂上一片哗然,又赶紧收声变得鸦雀无声了。 可所有人都看向朱楩,竟然找陛下要椅子?要什么椅子?龙椅吗? 文官当中,朱允炆死死盯着朱楩,眼中满是不满和惊怒交加的神色。 连徐达都惊了,知道这小子是个愣头青,但是也不至于如此吧?找陛下要椅子坐可还行? 面对满朝文武充满惊疑的目光,朱楩感到了一丝压力,最后只能咬咬牙说道:“儿臣去还不行?您早说啊,早说我不是早就去了。” 何至于想要让全天下人知道自己的野心?您干脆昭告天下,就说我要造反得了。 朱元璋得意的笑着,臭小子,我还治不了你了? “好了,退朝,”朱元璋大手一挥。 百官们连忙跪拜。 “朱楩跟我来,”朱元璋临走时又招呼了一声。 朱楩本来都想走了,听到这话,只能耷拉着脑袋,跟着太监往后殿走去。 而其他人则是在离开时,三三两两凑到一起,低声交流起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看陛下对待滇王的态度,也太宠爱庇护了吧?简直像是任何人都不许说滇王一个不字。 还有一伙人团团簇拥在朱允炆的身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