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比如有个官员,因为九江最近下了一场雨,也要禀告。 朱楩都感到无聊和无语了,现在是夏天,下一场雨有啥好在意的? 不下雨才是问题吧? 不过九江在长江上游,如果连日下暴雨的话,还是要提前预防汛情,以免突然爆发洪水威胁到应天。 可问题是,真不是暴雨,就只是一场再寻常不过的小雨而已。 你们是真的没话说了? 最后连朱元璋也觉得厌烦了,又目光一转,发现朱楩正学着徐达的样子,在朝上闭目养神? 人家徐达这是避嫌,作为武将之首,如今还是开国第一功臣,却更要恪守本分不敢僭越。 这才是难得的。 你个混账小子也闭目不言是几个意思?何况昨天晚上咱父子俩说过的话,你全忘了是吧? 当下,朱元璋脸色漆黑的,主动开口说道:“滇王朱楩可来了?” 朱楩不由得睁开双眼,奇怪的看着朱元璋,你不是看着我呢吗? “殿下,”徐达叹了口气,也只能睁开双眼,见朱楩一点要开口的意思也没有,只能低声说道:“陛下问你话呢。” “我不是站在这里吗?”朱楩翻着白眼。 徐达也翻白眼了:“那是陛下,你再由着性子,那也不能在朝上犯浑。” 要不是忌惮这里是朝堂之上,徐达都扭头走了,再跟这小子说话,自己要短寿十年。 朱楩无奈的,只好拱拱手高呼道:“儿臣在这里呢。” 朱元璋的眉毛都要立起来了,你小子还不耐烦了?也不想想老子有多不耐烦,不是我整天被架在这里听那些屁话? 可朱元璋也没办法对百官发火,毕竟是他裁撤了宰相制和中书省,如此一来,天下任何大小事务,就都得他来亲自过问和主持了。 以前中书省和宰相制度还在的时候,都是由他们筛选一遍,然后把重要的事情交给皇帝审阅,类似哪里下了一场雨这种小事,自然就给筛下去了。 不过宰相制度与中书省的存在,有利也有弊,譬如胡惟庸后期,那真是大事小情全由他来把持了。 如今还是洪武年间都如此了,若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皇权势弱的时候,岂不就是臣强主弱? 扯远了。 朱元璋怒视着朱楩,阴沉着脸色,忍着怒意的警告道:“你小子最好收敛一点。” 朱允炆抬起头,目光闪动着异样光彩,甚至想要高呼,皇爷爷,您终于见识到他的狂勃一面了。 百官们也是各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低着头,有的人面色激动,仿佛预见到朱元璋要收拾朱楩的画面了似的。 只有朱楩浑不在意,明白朱元璋是在暗示自己了,于是说道:“禀告父皇,儿臣在云南藩地时,发现了几种高产作物的种子,经过尝试,已经证实这些农物确实可以作为粮食,而且有的还很甘甜。” “哦?”朱元璋装作惊讶的样子,说道:“就是你昨天晚上进奉的玉米、番薯和土豆吗?” 你这不是记得很清楚吗? 百官们不知道,这俩父子是在唱双簧呢,这都是昨天晚上他们商量好的。 朱楩答应道:“是呀父皇。那番薯味甜性平,就算年纪大的人也能吃一些,还有滋补的效果。” 朱元璋的脸黑了,你暗讽谁年纪大呢?虽然他确实年纪不小了,却也不喜欢听这些话啊。 “还有玉米的好处就不多说了。尤其是那土豆,看起来不起眼,却能亩产上千公斤,而且可以填饱肚子,如果遇到天灾,将是无数人活命的希望啊。” 此话一出,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紧接着就是一片哗然。 “亩产上千公斤?殿下,此话可不能信口雌黄啊。” “怎么可能,土豆?那是什么东西?亩产上千公斤?殿下,您是在讲故事吗?” “这要是真的,天啊,这将是老天爷的赏赐。” “老百姓们终于可以吃饱饭了。” 百官们的反应各有不同,有的是在质疑,觉得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也有的在兴奋,甚至是悲呼,乃至痛哭流涕。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如果这是真的,将是对整个国家的巨大变革,而且还是天大的好事。 朱元璋也有些激动,身为洪武大帝,他当然知道这是天大的好事,所以昨天就说过这是于国于民的天大功绩。 和朱楩之前以武力立下不世之功不同,那只是军功,和百姓们无关。 而这是可以造福天下百姓,以及让国家变得富裕的功绩,一旦推广开来,天下每一个人都脱不了干系。 又或者可以说,一旦这是真的,朱楩的名望将在大明达到鼎盛。 到那时,每一个人在吃到土豆时,都会惦记朱楩的好。 他将成为贤王啊。 朱元璋越想越激动,再想到老二老三那两个货,眼前这个臭小子平时虽然混账了一点,可是却屡立不世之功,这才是自己的儿子该做的事啊。 “十八叔,您说的都是真的吗?我不信,”朱允炆终于按捺不住了,亲自开口,询问朱楩:“您可要知道,这种事绝不能开玩笑,否则一旦出现任何差错,将是全国,将是全天下的灾难。” 朱楩转头看向朱允炆,冷笑道:“大侄子,你这是先质疑,不相信本王啊。此等利国利民的大事,你不考虑一下可行性,不想着找地方试验一下,就先否决。是否有点太过了?” “我这也是为了国家社稷而考虑的,”朱允炆没有退让。 朱楩耸耸肩,一脸无所谓的说道:“其实也不用咱们站在这里说。我也不说我云南云龙县作为试验田已经成功了。你们可以随意在全国各地挑选试验田,然后自己去种植。包括父皇您也可以专门选一块地,也种上这些种子。看看本王是否所言非虚。” 朱楩很自信,因为他记得,不论是土豆、番薯还是玉米,都是可以在全国环境种植的。 至少在如今的大明国境内,全都可以存活种植。 朱楩看了眼傻眼的朱允炆,心中冷笑:“大侄子啊大侄子,你太着急去了。”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