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以上数据不要说和猎虎、斐迪南之类的重型驱逐战车比,和装备75㎜L48的三号突击炮、38T比都显得寒酸。唯一可看的卖点似乎也只剩下技术先进性和机动力了。老实说,这玩意儿更适合去干步兵战车和装甲侦察车,而不是突击炮。 然而不论是从项目需求、战术运用,还是技术传承的角度来评判,III号轮式自行突击炮的的确确是猎虎、猎豹、犀角、貂鼠、M10、ISU-100等等驱逐战车的后裔。更直观的说,是ZBL09式105㎜轮式突击炮的弱化廉价版。 所谓驱逐战车、突击炮,本质上都是安装了自行底盘的火炮。战术运用上也近似牵引火炮,即进入预设阵地,对敌目标进行伏击、阻击。但在自动化程度、反应速度、防护能力等方面远胜传统牵引式火炮。冷战之后,随着大规模全面战争的可能性降低,应对突发的低强度成了主要战争模式。军队编制和装备研发开始成为潮流,“能快速部署的机动火炮”成为突击炮的发展大方向。 防卫军研发轮式突击炮主要是为应对机动防御作战和战后的镇压扫荡作战的需求。此外,更进一步计划将之整合入城市作战,使之成为城市装甲部队不可或缺的一环。 实战经验显示,身披重甲的大口径自行火炮与自行速射高炮的组合足以碾压躲藏在建筑物里的敌军。但在穿越瓦砾和壕沟时会曝露防护薄弱的底部和顶部,且在爬坡过程中。火炮和机枪对准天空无法瞄准,里面的士兵也因为角度的关系看不到敌军,越过陡坡的一刹那速度会加快,加上剧烈震荡。同样无法瞄准射击。这时敌军哪怕使用简陋的土制燃烧弹都能轻易烧毁引擎,使战车报废。最后,履带式重型车辆的机动力也难以迅速迅速驰援,一旦陷入敌步兵猎杀小组的包围,很能及时进行相互间的支援。 通常情况下。防卫军会采取将自行高炮或装甲车编入装甲突击群的办法来克服以上问题。不过这也只是急就章式的对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毕竟战车的问题,自行高炮和装甲车同样存在,“业余选手”并不总能替代“职业选手”。 而防卫军心目中的“巷战专用辅助装甲车辆”,正是III号轮式自行突击炮。 由于采用了独立液气悬挂技术和火炮双向稳定器,车辆在爬坡或是高低起伏不平的地形下也能对敌开火;半自动装填的50㎜电热化学炮无论射速、威力全部凌驾同口径传统火炮;车顶的7.92㎜遥控加特林机枪和位于车体四周及车尾的反步兵散弹发射装置足以应对两侧和上方的敌军步兵;超强的机动性和地形适应能力完全能快速穿越危机四伏的断壁残垣;防护力不及战车,比起血肉之躯的步兵却强了不少;指挥塔一具,车体后部两具潜望镜兼传感器赋予强大的侦查能力。 就连高机动性和重心连续变化引发的晕车问题,也通过变通的方式解决了。 这是一种完美的巷战武器,完全达到了最初的构想。一门带有装甲防护底盘、随时随地能开火的高性能火炮。在它面前,敌军士兵不过是案板上的肉罢了。 原本是这样的,不,应该是这样的。 “那匹独角兽究竟是怎么回事?!” 来回猛打方向盘的京特.汉克斯上士大声咒骂着,在他大吼大叫的时候,车顶机枪再度喷出火花,和之前一样,弹雨仅仅在墙壁上凿开相同数目的弹孔。算好时机发射的钢珠霰弹也是同样的下场。 “查理曼的骑兵是怪物吗?!” 三规半管一直处于极限状态,连胃液都吐不出来,就算如此。依然无法切进独角兽的行进轨迹。 撞击也好,碾压也好,射击也好,驾驭独角兽的白色骑士都在千钧一发之际漂亮地闪开了。 那种动作怎么看都像是感应到了装甲另一侧的“杀气”。提前进行了回避。 能做到这种事的,怎么可能是人类? “冷静下来,全体注射镇静剂!” 坐在那指挥塔里的眼镜车长从上衣口袋里取出一支像是试管的玩意儿,抵住卷起衣袖的左臂。最新型的一次性密封性注射器在内外压力差的作用下,将药物注入体内。车组其它成员依次重复相同的动作,无线电通讯员帮着驾驶员完成了注射作业。 (立即赶来是正确的。不能让“反击的象征”持续壮大。) 炮塔开始转动,50mm电热化学炮对准前方疾驰的独角兽。 必须在这里,把她击溃! 轻踩电动机踏板,卡留斯.莱茵巴赫将娇小背影套入瞄准光圈,用力扣下扳机。(未完待续。) PS: 新年新气象!恭祝各位读者书友新春快乐,猴年吉祥!事业猴赛雷,家庭猴有福!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