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秋收-《风雨大宋》


    第(2/3)页

    三人提了包起来的酒肉,出了客栈,只见柴信带了一个排军,正站在屋檐下。

    见三人出来,柴信叉手道:“知县命我前来,与三位一起前去收谷。这几日天气晴好,田里的谷子已经完熟,若不及时收割,只怕落雨。”

    常威道:“就是全都烂在地里,干我等何事!我是来看营田务如何做事的,哪个要看一群贱民在地里做活!这个知县也是进士出身,如此不晓事!”

    柴信一听常威的话,脸色立刻阴沉下来,闭上嘴,再不说一句话。翻身上马,当先走了。

    常威招呼三人,上马跟在柴信的后面。

    大柳树村北,近百人聚在地头,看着码头的方向翘首以盼。今天是村里定下开镰的日子,知县杜中宵早早就到地头,要亲自下田收获营田务的第一把秋粮。可知州夏竦派来察看秋粮的人却迟迟不到,所有人等在这里,不由心焦。

    谷子要适时收割,早了不饱满影响产量和储存,且伤镰,晚了则落粒多。这个季节,对于农民来说时间分外宝贵,一刻都耽误不得。常威等人迟迟不来,让村民愤怒异常。

    杜中宵站在地头,看着面前金黄色的波浪,心神激荡。去年这里还是白花花的芦苇荡,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就变成了粮田,成就感油然而生。

    谷子是此时北方最重要的粮食,适应性广,易收获耐储存,可以代替钱作为硬通货。麦子此时并不是北方的主粮,原因有很多,跟种植习惯有关,跟生长季节有关,还跟加工手段有关。谷脱粒为粟,可以直接煮食,麦子则要磨面,不然口味远不如粟。这个年代,把麦子磨成面粉并不容易,一般的乡村地区是没有这种加工能力的。面食在城镇里才多,农村地区反而是以粟为主食。

    对此杜中宵并不意外,他前世,大规模地以白面为主食,其实没有多少年。这是工业基础不足造成的缺陷,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

    直到日上三竿,常威三人才跟在柴信后面,晃晃悠悠地到了地头。

    柴信下马,对杜中宵叉手唱诺,道:“小的请三位官人来此看割谷,来得迟了,恕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