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奇计-《凡世歌》


    第(2/3)页

    烈儿说什么,他提了三点,第一,楚绣的改革方案是对的,他虽然死了但改革方案应该保留,并且愿意亲自主导改革。这是什么意思,仔细想想真的是妙啊,简直妙不可言。

    作为皇子来说,真儿一个大动作把楚绣给杀了,看似是忤逆犯上之举,其实险中求生,本来自己已经在想方设法的压制他了,何必在乎矛盾更激烈一些。更何况,经他这一闹,楚绣死了满朝文武站在他一边,为他站脚助威与朕对抗,等于说是得到了群臣的支持。这可是件不得了的事情,本来朝臣大多数是站在元吉一边的,认为他是长子是最有可能继承太子之位的人,朝臣代表的是士绅的利益,士绅又实际掌管着地方的权力,得到朝臣的支持等于拥有了地方庞大的财力和人力。

    楚绣力推改革,满朝文武恨不得诛之而后快,就是因为有自己保着才不敢下手,这样一来可好,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被真儿干了,朝臣们都聪明的很,立刻就可以分辨出形势,立刻就转向了真儿一边,因为拥戴他就等于权利和金钱的永续,谁不愿意。

    还不止如此,真儿杀了楚绣也间接卖给了佛宗一个人情,毕竟楚绣提的改革方案中的第一条就是立儒教为国教,这一条虽然被自己否决了,但楚绣身为儒生,只要由他主持改革,改革的方向便必然向着有利于儒教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真儿杀了他由此卖给佛宗一个好,让本来支持元吉的佛宗产生动摇。

    由此,他的行为虽然大胆,但是可以用一石二鸟来形容,好处大大的,他赌的是获得了朝臣的支持自己不敢下杀手,赌得是自己的年纪已经大了,精力大不如前。可以说,真儿兵行险招,将自己逼入了绝境,作为当今万岁人国的实际掌控者何等狼狈。

    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间点上,烈儿站了出来,烈儿说什么,烈儿说楚绣的改革是对的,需要继续推进。什么意思,当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对自己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因为烈儿站出来以后有三点好处,第一点,明确告诉朕不是孤立无援的,有他站在自己这边;第二,既然事情必须解决,必须有人来面对群臣的逼宫,那么他愿意做朕的挡箭牌,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而他能够得到的是朕的绝对信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既然朝中群臣支持真儿的现状已经不能改变,那么干脆将他们都废了吧,以改革的名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来一次大换血,新上来的人必然对他言听计从,必然对他感恩戴德,而由此死在刀下的亡魂因为有朕的庇护也奈何不得他。

    如果说真儿的行为能够一石二鸟的话,那么烈儿的计划就是一石多鸟,是最完美的反击手段,由此一来,将他和朕绑在了一条线上,同生共死,将来的好处自然大大的,而最大的好处无非就是皇位。

    妙,确实是妙,能够想出如此计策的绝不会是烈儿,是站在他身后的沈飞,只有沈飞才有如此的魄力,能够想出如此石破天惊的计策。

    这还不算完,再细细回味他的第二条建议,那就更是只能用天衣无缝来形容。烈儿说什么,烈儿说真儿斩杀忠良,是杀头的罪行,但考虑皇家威仪不斩杀他,予以软禁作为惩罚。这是什么意思,只有仔细推敲才能理解其中的每一个字节都是大有深意,可说是能工巧匠雕刻出来的天衣无缝的艺术品。

    从第一句话开始,他说的是真儿斩杀忠良,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在定性!连朕都在犹豫怎样给整个事件做一个合理的定性最为妥当,他直接说出来了,事情是真儿的错,按照帝国法律应该斩首,经他这么一说,让朕马上有了一种如释重担心情舒畅的感觉。

    接下来的一句话就更是妙了,他是这样说的,但是考虑皇家威仪,斩首并不妥当应该予以软禁,直到死去。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其实仔细想想很容易理解,同样是三点原因:第一,他和真儿是同父同母的亲生兄弟,真儿是他的兄长,玲如意是她们的母后,不管谁未来做皇帝,玲如意都是将来的皇太后。留下真儿一条命,等于给对方一个面子,让贵妃不至于埋怨他。

    第二,还是亲生兄弟的关系。现在整个事件呈现焦灼状态,未来的走向要靠朕的心意决定,怎样发展谁都不能判断,他主动站出来,得了不少便宜不说还保全了兄长的性命,对外可以获得亲善手足的名声。

    第三,真儿确实杀不得,无论如何都杀不得,贵妃那边过不去,满朝文武那边也过不去,杀了他的后果实在无法想象。将之软禁起来就不一样,既堵住了群臣的口,也维护了朕的面子,并且给予了足够严厉的惩罚。就好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被软禁的真儿就算再有雄心壮志也早晚被熬死。更何况,这条建议是他拓跋烈,真儿的亲生兄弟提出来的,在外人看来也代表着贵妃娘娘的意思,谁都没有话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