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军营视察-《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第(2/3)页

    他扭头问一旁的张辅。

    “回镇国公,他们都是地方卫所的军户,那些年龄大的老人没有成亲,也就没有子嗣,自然没有儿子接替他们。”

    “那些娃娃兵,父辈死了,他们就顶了上来。”

    张辅解释道。

    这些情况,他这个大将军自然是了解过的。

    杨轩点点头,嗯了一声。

    军户日子最好的时期是洪武永乐两朝。

    因为这两朝仗打的最多。

    随着日子越来越太平,没什么仗打,军户的收入自然比不上战争时期。

    只能依靠那几亩薄田维持生计。

    卫所制下的军户,平时种地,战时打仗,农闲的时候,也会组织起来操练。

    宣德一朝基本上是太平的,最后打的那一仗,用的也不是地方上调来的卫所兵。

    种了十年的地,卫所兵的战力下滑严重,这一点从训练中就能看出来。

    而且因为生计问题,没有钱,很多人也娶不上媳妇儿。

    在这个极其重视传宗接代的时代,这是很多人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为了传宗接代,也为了活着,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军户逃亡的现象。

    而他们名下的土地,自然成了上面的人的私田了。

    卫所制,正在溃败,老朱的那一套,开始不适应时代了。

    杨轩的脑海中思绪翻飞,但并没有跟张辅说。

    转了一大圈,杨轩发现了不少问题。

    他在校场的边上停下,想了想,和张辅说道:“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你要紧抓训练。”

    “瓦剌派来朝贡的使臣已经在路上了。”

    “阅兵的时候,还要请他们观看。”

    “还有,军中的老幼,在此次整训结束后,就把他们的户籍改为农户吧,给他们一笔安家费,让他们回家去,总不能让他们断子绝孙啊!”

    “而今,玉米等新作物推行已经十多年了,赋税也不高,地里的产出,足够他们吃饱了。”

    “攒点钱,再加上安家费,也够娶妻了。”

    张辅静静的听着,听到这里,他想了想,说道:“镇国公,这怕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啊!”

    “我知道你担心什么,市舶司的关税还有倭国的金银,已经运抵京师,这点钱,朝廷还是出得起的。”

    “再说了,国库没钱,户部可以打借条向内帑借啊!”

    杨轩笑了笑,表示这些不是问题。

    户部尚书怕是又要骂人了……张辅跟着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对了,之后和边军换防的,年龄限制在十六岁以上,三十五岁以下。”

    “这点你要注意。”

    “边疆苦寒,年龄太大,或太小,都容易丢命。”

    杨轩想起边疆的环境,又跟着提醒了一句。

    张辅点头应是,将其记在心里。

    “可以告诉将士们,换防边疆的将士,后面会给他们发女人。”

    杨轩又道。

    听到这话,张辅愣住了。

    这哪儿跟哪啊?

    再说了,换防边疆的将士少说也有十万,也就是说,发女人的话,不得来个几万啊!

    要知道,军中的汉子,大多都是光棍儿。

    镇国公从哪儿去搞这么多女人去?

    直接从民间抢的话,怕是会闹出大乱子。

    张辅很是担忧。

    但他又不好直接驳了杨轩的面子,便只能委婉的提醒。

    “此事你不必担忧,我心中有数,不会搞出乱子的。”

    杨轩拍着张辅的肩膀,露出一个神秘的微笑。

    见此,张辅只能期望杨轩早有计划,不是临时起意。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杨轩确实是临时起意。

    并且还是他刚刚视察的过程中决定的。

    就是不知道张辅知道真相的话,会作何感想。

    “那……末将就听镇国公的。”

    “相信有了这份承诺之后,将士们肯定会拼命训练的。”

    张辅除了选择相信杨轩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嗯,换防的人数,还有打光棍的人数,要尽早统计上来。”

    “总之,我们还是需要按照具体情况来实施。”

    “是。”

    离开校场,杨轩又和张辅往帅帐的方向走去。

    来到帅帐,杨轩没有让其他人也进来。

    “英/国公,军中吃空饷的情况如何?”

    “你可不要告诉我没有。”

    杨轩看着张辅说道。

    这话一出来,张辅就是不想说都不行。

    于是,他在脑海中整理了一番言辞,斟酌着说道:“镇国公,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也在可控之中。”

    “而且一些将领吃空饷主要是为了用这些钱照顾手下战死的弟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