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赵安找了张椅子坐下,同时也让沈亦秋和何书瑶坐下道:“这就是我们建立安源基金的初衷,现在基金会成立在即, 第一个就是要着手跟进这些事情,副理事长有什么解决的方案没有。” 何书瑶拿起一个文件说道:“现在下边的工作人员,有人提议帮助这些有留守儿童的学校,建造舒适的住宿环境, 也就是帮他们建宿舍楼,让学校来监管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 赵安摇头道:“建宿舍建教学楼,甚至包办伙食都没有问题,可是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的那种,又该怎么办呢?” 这也是一个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留守,就在于留和守两个字,被家长留在家里,还要帮家长守着这个家。 但是他们年纪太小,连自己都管控不了,一旦去学校住宿了,家里还有老人的,又该怎么办呢? 学习上课的时候,又会不会牵挂着家里的老人呢? 面对赵安的这个问题,何书瑶一时竟有些语失,不知道该从何解决。 倒是沈亦秋开口道:“其实一个地方,外出打工的,也不是所有人,还是有一些不愿背井离乡的年轻人,或者中年人, 那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些人动员起来,让他们当地人, 来做照管留守儿童,以及照管他们家中老人的事情?” 何书瑶眼前一亮,说道:“理事长说的,非常有见地, 因为无论我们外派进去的工作人员,还是地方基层公务员, 可能都没有他们本地隔壁邻里熟悉, 那就可以我们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建立一种帮扶的政策, 对愿意帮忙的这种乡邻,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赵安点头道:“说的很好,很有建设性,这样的话,这些留守的青年人,或者中年人, 只要抽出一些时间,来照管几户留守儿童家庭,既拿到了基金会的福利,也加强了他们的邻里和谐关系,达到帮扶的目的。” 顿了一下,赵安接着说道:“这个方案还不错,不过还需要补充一些细节, 还要考虑具体实施时的预案,不过我们现在时间紧迫,我希望今天之内就能够完善起来, 明天我们一挂牌,就马上施行和落实相关方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