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徐州之战(62)-《大汉龙骑》


    第(2/3)页

    那个时候曹操哪里还有什么雄心什么理想,就算是最后打破吕布将他撵到徐州之后他也再也没能恢复雄心,那时的局面让他不得不心灰意冷,对未来赶到迷茫。

    但一切的一切从王越到来之后改变了,他的战略眼光与帐下谋臣达成一致,没有走眼,一举成功,夺取了兖州大部,夺取了整个司隶,趁着徐州一战他的实力得到了空气的发展及壮大。

    可是他这些战略发展比之袁氏兄弟与刘澜无疑是极其被动的选择,刘澜从辽东到江东,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他主动的选择,甚至是他一早的部署,袁绍取冀州夺并幽二州更是在讨董之时就已经构思好的部署,虽然那时是为了对付董卓,可退一步讲,这一战略方针却成为了他逐鹿中原的最佳选择。

    而袁术,他的选择无疑也是极佳的,可在运用到具体的战术上却屡屡失败,先是败在他与刘表之手,后再连败刘澜两阵,这中间哪怕他能胜一回,也不会是现在一个龟缩淮南的情况,可以说这完全是天意怨不得袁术半点。

    所以说相比于这三家,曹操的被动愿与自身实力,讨董全军覆没,靠着夏侯惇在扬州淮南招募的士兵以及青州军崛起,而在兵员战力这一点上,袁氏兄弟其实比他强不了多少,反观刘澜,一直在幽州,常年与异族交战,士兵战斗力远不是他们这些从零开始的诸侯可比,这也是为何在与刘澜的数次交手之中,几大诸侯嫌少能在刘澜手中讨到便宜的原因,可如果只这么简单的话,那么又无法解释袁绍最后大败公孙瓒,所以说在刘澜面前屡战屡败还要加上用兵者一选项,在后勤有保障的情况下,想战胜刘澜确实要吃力太多太多。

    这些曾经是他所忽视的,并不是他不把刘澜当做对手,而是迎接献帝之后对自身实力提升而变得盲目自信起来,虽然并未与刘澜真正交手,更没有分出胜负,但刘澜展现出来的实力却让他在此时变得冷静,头脑清醒再看刘澜,而且是以老熟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一切也就都看得清清楚楚了。

    这也彻底让他看清楚了刘澜之所以不败的原因,更明白过来,屡战屡胜的原因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刘澜不可战胜,或者说他的屡战屡胜反而让他看到了战胜刘澜的希望,就好似当年的楚霸王。

    但有一点,又是曹操所佩服的,那就是刘澜更善于用人,当然这一点也是最特殊的一点,刘澜并非世家,不受家族子弟牵累,在这一点上,与袁氏兄弟重用袁家子弟,曹操重用夏侯曹家族人不同,刘澜可用者几乎没有,但他却能够大胆使用帐下的将领,徐晃、关羽、张飞、赵云、甚至是投降过来的张颌与太史慈等等,而这些将领,一开始也并没有表现出来独当一面的能力来。

    这一点从早期的徐晃,关羽与张飞就看得出来,可正是因为刘澜敢于放权,敢于将部队交付给他们,让他们大胆统帅,最终才有了今日名将成就,单就此一点,就可以看出刘澜有多大的胸怀了,那武榜说他度量第一他觉得惭愧急了,和刘澜一比还真的不算什么。

    单纯的就拿一个人来说,徐晃,他敢于将偌大一个辽东交给他负责,而且还是这么多年都放心的托付给他,甚至都不怎么过问,虽然听说辽东军政分离,可军政分离才最容易出现问题,可徐晃非但没有出现自立的情况,更是四处平定着东胡,援助着公孙瓒,还源源不断为徐州提供着兵员与战马,若不是有这样一人的存在,徐州的刘澜不要说那战无不胜的龙骑军、近卫军了,战马早就在数十次的战斗中牺牲殆尽。

    所以说,在这一点上曹操是自愧不如的,他很难将军队的全力交给外人,甚至让他现在去想想把夏侯惇的兵权与别人平分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甚至将曹性族人排除在核心之外更是难以想象的。

    他一直在喊无人可用,可现实的问题何尝又不是没有人能像刘澜帐下那样顶上来,被挖掘,试想,他从三十馀万的青州黄巾中选了足足近十万精锐者编成的青州军,居然没有一人涌现出来,这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若换成刘澜哪里,就算没有一人能成为夏侯惇这等领兵战将,可称为一员将领一员偏将乃至于校尉也该容易点吧?

    所以这就是因为他重用曹氏夏侯氏家族的后果,可这是他眼光狭隘所造成的嘛?在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之下,没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在吕布之战时,哪能像刘澜那样练兵练将,如果他也能有一个类似辽东的战场,拿胡人练兵,现在他相信他帐下也早如刘澜一样战将如云了。

    但就是如此,他帐下的将领与士兵也一定是除刘澜之外最强的,最少他可有轻而易举的击败击溃乃至于差些将袁术在长江岸边斩杀,至于其他的势力,刘表、张绣,他更不看在眼中,只要他愿意,大军向西,随时可以击败他们,只是相比于刘表,现在的刘澜危险更大。

    这一点他看得极为深刻,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及早解决刘澜,只有战胜了这一大强敌,那么他才算是在中原真正的崛起,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发展并日益强大,那时就算是面对北方的袁绍也将无所畏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