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商贾“进”-《秦农》


    第(3/3)页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已有专设的造船工场——船宫。诸侯国之间经常使用船只往来,并有了战船的记载。战船是从民用船只发展起来的,但是战船既要配备进攻手段,又要防御敌方进攻,因此它在结构和性能上的要求都比民用船只高。可以说,战船代表着各个时期最高的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力量和生产技术水平。

    我国早在秦代就能造出长达三十米、宽六至八米,能载重6万公斤的漂洋过海的大帆船──海船。另外,根据考古发现的造船厂遗址,在内河航运中已经可以造出身宽5米到8米,载重25吨到30吨的平底木船。

    淮阳郡紧邻淮水,乃是内陆运输的重要血管。光有面粉不行,最重要的是能够将面粉销往全国!

    商贾“进”接过来看了,是有关船的载重、类型的说法。这些他不是很懂行,就收起麻布,道:“上吏放心,这些事情我知道了。还有别的事要吩咐么?”

    摇了摇头,这些事情谈完,张鹏离开了粮肆。

    之所以选择和这家粮肆合作,是因为张鹏觉得这家老板很有眼力。当初是他第一个提出要买米线,给的价钱也不低,只可惜最后没能做成。但这并不影响张鹏对“进”商业头脑的赏识。

    不过即便如此,让进轻易接受祖祖辈辈都难吃的麦子可以挣大钱的观念,也远远超出他个人的想象力与接受能力的极限,这不能不让张鹏感到些许遗憾。

    进坐在柜台内,也是心烦意乱。他今年三十八岁,算是见多识广了。但说实话,张鹏这样的小丈夫却是他平生从所未见的。

    不是因为张鹏年轻,而是因为张鹏说话的时候有种莫名的说服力。只有对自己的理念充满了坚信,人才能说出有说服力的话来。哪怕那话是疯话,也能让很多人相信。对于张鹏的疯话,进发现自己并不信,却非常想去相信。

    再次用力摇摇头,把念头撵出脑海。进站起身出门去了,方才张鹏交代的事情可不是坐在粮肆里面就能知道的。

    可一出店门,就正好瞧见贾市不远处生意火爆的工肆,这家店和鹏的关系也不一般······进有些踌躇,难道那小子真的能化腐朽为神奇?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