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讲座,你去不去?-《学霸从改变开始》


    第(2/3)页

    看了一眼这些内容,陈舟的思路立马连接上了昨天下午。

    同时,陈舟又翻开了错题集。

    既然计划改变了,并不需要刻意的去追时间。

    陈舟就打算把错题集结合着使用。

    通过错题集的反馈,去纠正理论模型中,可能存在错误的地方。

    【胶球产生的机制主要有:】

    【(1)j/Ψ或Υ辐射衰变;】

    【(2)介子的中心产生;】

    【(3)正反质子湮灭过程;】

    【(4)Υ类粒子激发态到基态的衰变过程。】

    【胶球的主要衰变模式有:】

    【(1)g→gg→q▔qq'▔q'→mm′,】

    【(2)g→gg→ggg→η(η′)η(η'),】

    【(3)g→gg→q▔qq▔qq'▔q'→mm′,】

    【其中,g表示胶球,m(m′)表示介子。】

    陈舟看着这个最早,被他写在草稿纸上的“胶球产生的机制”,以及“胶球的主要衰变模式”。

    脑海中不断的浮现出,这段时间对胶球的理论模型的研究。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关于胶球质量的理论模型计算,都是围绕着“机制”和“衰变模式”,展开的对应研究。

    可是,即便知道了“机制”和“衰变模式”。

    即便由此而来的理论模型计算,已经合理的预言了胶球的质量区间。

    可是在实验上,即便是对于质量最轻的标量胶球态,也尚未得到确定的结论。

    更不用说,对于内部结构更复杂,质量更高的其他胶球态了。

    那实验方面的各种信息,没有最少,只有更少。

    虽然陈舟远还没到从理论进入实验的这一步。

    但是,这么多年的实验结果,摆在这呢。

    数十年来,这块标准模型的拼图,始终未能找到。

    “从‘机制’开始,到根据‘衰变模式’,构建理论模型,进行胶球质量的理论计算。”

    “整个步骤,整个程序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陈舟一边翻着错题集,一边梳理着这段时间,所研究的理论模型。

    错题集上的内容,虽然不算少。

    但是却没有任何一点,是直接把一个理论模型颠覆的。

    基本上,都是对原有模型的补充和完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