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能干不能说啊!(4K)-《春秋大领主》


    第(1/3)页

    为什么会搞得二世而亡?纯粹就是长辈没有把继承人教育好,更没有留下一个足够合格的“备胎”啊!

    在诸夏的历史之中,君王历来会在众多儿子中物色一个“备胎”用来以防不测,但凡继承人优秀或合格,“备胎”的命运会很悲惨。

    这些“备胎”要么是在上一任君王要死去时被抹除掉,不然就是被自己的兄弟圈养或干脆杀掉。

    有些君王玩得比较花,他们会像是熬鹰一般地去熬自己的继承人,过程必然是选个炮灰万般宠爱,致使自己的那个继承人时刻处在濒临崩溃的边缘。

    上面那种玩法要是不能培养出一位明君,有一个算一个绝对会是一帮异常敏感的神经病,哪怕是明君也会是那种有“总有刁民想害朕”的精神病患者。

    也许,只是也许,那正是这么干的君王所想要的?让继承人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免得国祚易姓,山河倒悬?

    吕武一再复盘,想明白之后极度肯定继承人的重要性,重新规划行程和办公时间,带着吕阳来到了“杨”地。

    这个“杨”地只是一个总称,不是该地区所有的城池都叫“杨”这个名字。

    “杨”位处“新田”的东北方位,与“绛”、“荀”、“郇”、“贾”、等地相比,“杨”的地理环形或许是最差的一个。

    比如“荀”地吧?它那边虽然有山区,平原却是占了五分之三左右,并且旁边还是浍水。

    那个叫“郇”的地盘更好,不但同样是在浍水边上,平原还是占了绝对的多数,十分适合开展农业。

    当初很多人不理解阴氏为什么会与赵氏置换封领,还是拿十分富庶的“温”去换“杨”那么一个没特色的烂地。

    他们思来想去,一定是吕武照顾自己那个小舅子,搞了一出损害阴氏利益进补赵氏的操作。

    那个说法到现在几乎就是成了一个事实。

    毕竟,赵武得到“温”地之后,赵氏从未出现缺粮的窘境,甚至都还能对外贩售粮食了。

    倒是阴氏每年还向国内的各个家族以及国外进购大批大批的粮食,惹得所有人都觉得阴氏缺粮的状况很严重。

    国君为什么对赵武缺乏信任感?除了赵武一再“作”之外,胆子小、没担当、没实力等等都是次要,赵氏受了阴氏极大恩惠才是关键。

    毕竟,一个家族的家主怎么样是关键,却也不是绝对的关键,人能够被说服,这一代不行下一代还能争取,欠下太大恩情却是要用世世代代去还。

    那么一搞,赵氏欠了阴氏那么大的恩情,国君还敢相信赵氏吗?

    当时吕武想控制“新田”往北、往东的要道,又有点无力去维持“温”地的恢复,对恩情什么的其实并不是多么看重。

    看看赵武后续搞出一系列什么操作就知道。

    韩厥对赵武够掏心掏肺吧?韩氏失去卿位之后,赵武有做什么帮韩氏的事情吗?没有的。

    或许是赵武觉得自己不行,选择将韩氏的大恩放在心里,想着有能力了再报答?

    然而,有上述想法的人,他们会一天拖了又一天,一再拖下去想报恩的想法也就渐渐谈了。不报答将成为一种理所当然,哪怕是某天报答也是足够强大之后,动动嘴或抬抬手的事。

    别人在为难之中进行倾力相助,等自己强大到能怼天怼地怼空气的程度再进行报答?即便是恩人和他的后代没死绝,报恩的份量能是一回事吗???

    吕武对赵武没有先入为主的恶感,真哒!

    一个人怎么样还是要进行相处,或是亲切地观察其言行,再来产生一个正确的判断。

    老实说,吕武不觉得赵武那样虽然有些不地道,选择方面却是十分的明智。

    拿韩氏失去卿位来说吧?是当时的赵武所能干涉的吗?他哪来的资格干涉,真的干涉不但韩氏要完,赵氏估计也要陪葬。

    所以,一件事情总是需要分为三个预设立场,既:你、我、他。

    “你”是第三者,用旁观的角度,再根据自己的观念去看待事态发展。

    “我”有自己的困难与需要,做出了认为正确的选择。

    “他”陷入危难之际,急切想要获得援助。

    看吧,需要不同,想法也就不同。

    世界上不缺那种某个人明明急得要死,能够帮助人却一副慢吞吞的模样。说白了就是各自的需求和关注点不一致而已。

    “你看到了甚?”吕武刻意停在一个山谷,问同车的吕阳。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