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个山谷比较宽,约是有个三五百米的宽度。 因为是“新田”往东北方向的交通要道,早前就被人走出了一条路,后面阴氏调来劳动力进行扩宽,成为一条宽度十五米的大道,两边则是还保持原始生态。 什么是原始生态?不就是充满了各种植物,里面会有食肉类动物和食草类动物,再加上各种昆虫嘛。 吕阳看了看两边的山体,说道:“此地略逊于‘柏谷’,可建关隘为防。” 那个“柏谷”在哪?其实就是后面秦国建立函谷关的位置。 “杨”地靠近“新田”的区域跟那边的地形很相似,不同的是那边山连着山,山区简直就是连绵一大片,并且还有一个大河“弯钩”挡着。 想进入“秦”地当然不止有“函谷关”这个一个位置,晋国西北方向原属于白翟的领地就有大道,大河南岸的伊洛之戎也能进入。 白翟的原牧场已经成为阴氏的土地。那边的山其实也很多,导致有着非常错综复杂的山谷地形,以军事角度来讲的话,能不选择山谷多的地形行军最好,要不然极易遭到埋伏。 伊洛之戎那边的情况是,到处充满了各种林子,并且水面宽度在十五米以上的溪流着实太多,树林与溪流交错纵横搞得地形非常复杂,军队有的选绝不会进入那样的地形。 所以了,能清楚到了战国之后,山东列国想要攻打秦国,为什么总是硬着头皮陈兵“函谷关”前面了吧? 吕武对吕阳的回答并没有什么意外。 这个是作为父亲的吕武早就向儿子吕阳进行“剧透”了,不止一次提到“魏”地那边的重要性,话题中少不了讲述在“柏谷”和“瑕”择地建造关隘的探讨性质。 所以来到“杨”地的山谷区域,只要吕阳不是心不在焉,处于这样的位置再被提问,该怎么答不是很明显的事情吗? 吕武再问道:“我家何时建造关隘,以何缘由为佳?” 这个问题就有点不好回答了。 无缘无故在封领建造关隘,不是明摆着告诉所有人,阴氏要搞事了吗? 如果阴氏的“杨”地像范氏的“祭”地有个敌国在边上,造个关隘倒是显得很名正言顺。 想了一小会的吕阳说道:“且待国君如何,国中大乱是否尤甚?” 肯定不能玩“白翟复起”的那一套咯! 现在的诸夏列国极少有害怕异族的存在,别说晋国强大起来之后别逮着异族打就算好了,一个个不开眼的异族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 吕武挑了挑眉头。 怎么着?晋国出现内乱一种是一种惯例了吗?不但各个列国总觉得晋国什么时候会乱一下,连带国内的“接班人”也有那种看法。 吕阳问道:“父亲不使国中生乱?” 阴氏有什么谋划呢?在有那种谋划为前提之下,注定是要搞东搞西,没事也要整出事来。 吕武没有半点虚伪,说道:“为父为元戎,需率各家迫使楚国屈服,捍卫诸夏文明得以延续,仍为正朔。” 不是假话。 现在的情况是楚国没有真心诚意屈服之前,吕武绝对不允许晋国内部发生大乱,谁想搞事,就会搞谁。 阴氏想“化家为国”没错,不等于要让楚国成为当今之世的唯一霸主。 成了晋国元戎的吕武但凡有点智慧,该做的事情是携“晋国之力”将楚国打服,完成捍卫诸夏文明得以延续和仍为正朔的“成就”,可以的话就尽力削弱或肢解楚国。 楚国变弱或遭到肢解对吕武很重要,如同将齐国直接掉,是一样的份量。 吕阳要是不知道自己这个父亲最终想搞什么,一定会大声赞叹父亲是文明之光啥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晋国开始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国”,有捍卫文明的使命感。 一代代晋人这种玩法,慢慢把自己玩得有点要出精神疾病,有那个能力去吞并弱国壮大己身偏偏不干,甚至还不允许列国互相吞并、 以后世的历史定义而言,晋国这种做法是妥妥的“分裂派”,应该早死早超生的那种。 然而,现在的人看来,晋国虽然霸道,有时候还很不讲理,风评上却是极佳。 原因没有别的,弱国肯定比强国要多得多,他们害怕被吞并,晋国约束各国不得互相吞并,对他们有好处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