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7、去级取层-《玄幻必须死》


    第(2/3)页

    因此。

    绝圣弃智,方能民利百倍。

    老子陈述社会的种种问题后,提出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三种方案,又说这三种方案不足以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要解决根本,须得——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是懂的。

    但他总是“惜字如金”,亦或者说,微言大义,说的越多,本意就越偏颇,所以,他不愿细说,尽量在将道的本意描述出来。

    但后人能悟到几分?

    阳明先生懂了,所以他说要“致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格物。

    “致良知”便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一种修行方法。

    因为致良知,才能懂得自我,才能明白广厦千间,睡不过六尺。家财万贯,食不过三餐。得而不求,惠而不费,故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心学是对,也应对到了这一部分。

    然而……

    心学更多的是“自我的修行”,在一个文明里,社会当中,民众修行的程度不够时,这点,就作用不显了,也是李岩和姚广孝所领悟到的那片空白。

    在“天下为公”这个阶段。

    需要一种道德体系,需要一个社会构造的答案,去填补这片空白。

    答案也就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十二个字当中,可是,要如何去解?

    …………………………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十二个字当中,前面八个字好理解,可最后四个字“绝学无忧”,若是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岂不就是——反智?

    这错了吗?

    很多人都会觉得没错,因为道德经中,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绝学无忧这类“观点”很多,所以绝大多数人看到这句话,都会认为完全解释得通,就是反智的意思。

    接着。

    便会觉得老子太过理想,认为人回归原始就能够天下大治什么的,也太理想太幼稚了……

    诸如此类。

    只能说明他们根本就没读过道德经,也根本就没读过多少书,也根本就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理解,这是实实在在的“下士闻道,不笑不足以为道”。

    在绝学无忧前面,是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八个字的!

    而在这之前,又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三个先决条件不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大前提!这个大前提是什么?

    是圣智、仁义、巧利,不足以成为社会的法则。

    老子是极其讨厌二元对立的,也是极其讨厌圣人的,因为有圣人,必有大盗,所以他认为一个社会不论竖立怎样的道德标准,最终都不会起到好的效果。

    人性本质的善恶,并不会因为外在标准而改变!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外在标准能够限制“意之动”吗?限制不了!唯一能够驾驭“意”的,只有“心”,所以要去知善知恶,要——致良知。

    这就是阳明先生对“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理解。

    一个人,只有直指本心,见了自己的性,才能够明白自己是怎样的,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绝学无忧,是不学而学,是去知道自己本该知道的。

    不懂,才是学,本就懂了,为什么要去学?

    看到,知道,便会了。

    如此而已。

    至于没有悟到的,不是自己本该知道的,勉强去学,只有晦涩难通,徒增因果,徒增烦恼,若真想去懂,那便等,等到悟了的时候,自然就懂了。

    这便是——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的本质是,悟而后知,知而能得!

    我们常说南怀瑾是开悟之人,但他讲《论语》连基本断句都是错的,诸多释义都错得离谱,因此许多人骂他是招摇撞骗的江湖骗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