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 潜移默化-《明末达人秀》


    第(2/3)页

    也就是说,毕自严的这一提议,有极大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不是没有前例可循。

    在这个时候,脑海里闪过念头之时,听着毕自严的讲述,崇祯不仅想起了陕西的老百姓,好像也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半游牧半耕种,既有放羊的游牧,亦有辛勤劳作的务农,种植农作物。

    “还有就是,皇上,蒙古人虽然处于极北之地,相比于关内,冬天来得很早,关外的气候,却也适合种植小麦、高粱、大豆等农作物,一般情况下,产量并不输于关内等中原之地的粮食产量......”

    即便毕自严不说,有着后世记忆的崇祯,当然也知道这些信息,甚至于还更加的详细。

    在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以东和以南,以及河套、土默川、嫩江西岸平原等地,存在着大量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畜牧业区,到了后世之时,乃是北方重要的粮仓之一。

    毕自严的话音刚落,神色郑重的霍维华终于开口了。

    “皇上,英国公马上就要将万能都司的防区向北方延伸,宣大总督府也要由阳和卫移驻到关外的兴和,正好借助这个机会,朝廷迁移一些百姓到关外,让他们教授那些蒙古人种植农作物......”

    潜移默化,渐渐改变那些地位低下的蒙古人的生活方式。

    这是崇祯对霍维华的总结,这番言词的大概意思,先是迁移一部分百姓到关外驻军营地的周围,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从而影响那些地位低下的贫穷老百姓,让他们跟着学务农。

    尤其是那些没有牲畜或者牛羊很少的蒙古人,更是“帮扶”的重点,从而让他们过上自给自足、能够吃饱喝足的日子,进而影响到周围的蒙古人、

    以此类推,最终达到调整整个蒙古族生活方式的目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