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泰山郡-《骑砍三国之御寇》
第(1/3)页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王政以前一直理解错了这句话,他以为是按字面意义的解释,得到民心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其实这话的真正意思,应该是得到百姓的支持,江山便可以稳固统治。
治天下,需要民心,但打天下呢?
翻遍史书,最起码在冷兵器时代,神州之上的任何一次改朝换代,王业兴替,都是充满了血雨腥风。
没有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就不可能有一个新的政权建立。
大汉亦不例外。
如果真有人去问未来的三国君主,无论曹操或是孙策,乃至以仁义、爱民闻达的刘备,大抵都会得到同样的答案:
得精兵者,得天下。
因为他们最为清楚,自家能够雄霸一方,三分鼎力,某种程度都是因为东汉末年三大精兵的影响。
在后世人这里,可能更为耳熟能详的是那些什么虎豹骑、陷阵营、白毦兵、白马义从等。
但这些其实都是类似特种部队的精锐组织,不但兵源很可能来自五湖四海,百里挑一,无法成为一个地方战力出众的代表,更大的问题是,数量上始终不可能太多。
它们有可能改变某一场战役的走势,胜负,却决定不了一个势力的兴衰,成败。
而一个成形的地方精兵,却可以做到这一点。
比如丹杨兵、泰山兵、以及幽州兵。
三大精兵中,若论名气,自然是未来东吴的主要战力丹杨兵了。
其出于丹杨郡(也叫丹阳郡)范围,包括了后世天朝皖省的九华山、黄山、马鞍山等山区,多山而少田。
傍山而居者,大多会具有身体强健,性格坚韧,步伐矫健等特点,便导致他们在移动能力、对抗能力以及忍耐能力上都较常人优异不少。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便是这等地方军大抵具有“沾亲带故”的成分。
所谓“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
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在《江表传》中便曾经记载,丹杨一带的民众都是“五六千家想结作宗伍”,聚众居住,非常团结,这等生活状态,一开始可能是为了对抗山匪、猛兽以及一些自然灾害。
可到了后期,甚至连官府都可以对抗,乃至土匪避之唯恐不及,官府不能征召一人。
彪悍,团结,这几乎是天朝历代地方强军的代表特征,亦是汉末三大强军的共同特点。
当然,虽然名气极大,但若论真正的战力,从战绩来看,丹阳兵其实有些名不副实,反倒未必及的上另外两者了。
幽州兵,乌桓突骑也。
乌桓是三国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生活区域和幽州接壤,从东汉之初便已名闻天下,有“渔阳、上谷突骑,天下所闻也”的说法。
而到了汉末时,更是威震当世,连大儒蔡邕亦曾感慨:
“伏见幽州突骑、冀州强弩,为天下精兵,国家瞻仗,四方有事,军帅奋攻,未尝不辨二州也。”
前期戏份十足,鼎鼎大名的汉末群雄,白马将军公孙瓒,正是先溃败于强弩之手,后自焚于突骑之迫。
说是败于袁绍,倒不如是败给了冀州兵和幽州兵的联手。
而到了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后,又远征乌桓取得胜利,使胡汉降者达二十万口,旋即将乌桓三郡(辽东、辽西、右北平)的人口迁入中原,整编乌桓成为一支部队时,单论骑兵战力,曹魏已是真正的当时第一,蜀吴皆不能比。
《三国志乌丸传》: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
只是幽州突骑毕竟加入太晚,只能说是放大了曹魏的优势。
而在曹操起家成势的关键上,却还是因为最后一支精兵的存在,泰山兵!
泰山兵,名出于王匡,壮于鲍信,精于吕虔,是实打实的自古以来,武风强横。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西夷信天求神,汉人重祀拜祖,有事没事就喜欢吹嘘下祖上有多阔。
而要论祖宗的武烈,徐州人自然可以用霸王项羽这等英雄来压压邻居青州人,放到泰山人这里就不好使了。
因为这位邻居的祖宗更牛叉啊,那可是战神蚩尤!
(大山雄峙天东,东夷之土。魁首蚩尤,兵之主也。)
不过泰山人确实太彪悍了点。
从古至今,什么盗匪啊、反贼啊那是屡见不鲜,数不甚数。
比如鼎鼎有名的柳下跖,“盗亦有道”聚众数千人,横行天下,扰乱四方。
导致祖龙一统寰宇时,都要特地给泰山人安排一下。
毁尽天下锋镝,西藏咸阳,东藏于赢。
赢者,泰山郡赢县也。
这是明显的警告啊。
武器都没了,你丫再折腾啊?
碰到一个更彪悍的,泰山人终于消停了几百年。
结果王莽新朝时,却又故态复萌,出现了声势浩大的赤眉军。
其后,更始帝时,泰山郡起兵二十万攻王莽。
建武帝时,泰山叛乱此起彼伏,用了四年时间才渐渐平定。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