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食饮有节-《黄帝内经》
第(3/3)页
2常见的咸味食物或药物
咸味的划分,最初是根据人们的品尝口感,但逐渐据其来源、作用扩展了很多咸味的食物或药物。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咸味之品是食盐,食盐源自海水。除此之外,咸味食物或药物主要还有三种来源:
动物类药物:百分之六十五左右的咸味药物都是源自动物药,如鹿茸、白花蛇、紫河车、羚羊角、地龙、桑螵蛸、蛤蚧、全蝎、蜈蚣、土元、水蛭等。因为动物的体液为咸味,故源自动物的药物多为咸味之品。
水生类药物:海洋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海水中,故多为咸寒之品。如龟板、鳖甲、海马、海藻、海带、海浮石、海蛤壳、珍珠母、牡蛎、石决明等。
植物类药物:有少量的植物药也属于咸味,如肉苁蓉、龙血竭、玄参、慈姑等。
鹿茸
雄鹿的嫩角没有长成硬骨时,带有茸毛,内含血液,叫做鹿茸。梅花鹿、马鹿是我国主要的茸用鹿。东北梅花鹿采收的叫“花鹿茸”,质量最优;东北马鹿采收的叫“东马茸”,品质较优;西北马鹿所产的叫“西马茸”,品质较次。梅花鹿、马鹿在两足岁以后,逐渐长出鹿茸,继而分岔。鹿茸以三~六岁小鹿所生的为佳,多在四~六月采集。
鹿茸的作用:
鹿茸味甘、咸,性温。按照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鹿茸“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健筋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中药大辞典》则有“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治虚劳羸瘦,精神倦乏,子宫虚冷……”的相关记载。由于鹿茸为动物类血肉有情之品,故其虽性温热,但能在补益人体肾阳之时,又能补益人体气血,与附子相比,有附子的温热之性,却无附子的燥烈之弊,温而不燥,是滋补强壮的上佳之品。
补益元阳:
用于阳虚诸证。鹿茸采集时处于幼年阶段,生长之力旺盛,同时又在每年的春季采集,故其性偏温热,可补益人体虚衰之阳气,如男性肾阳虚出现的腰膝酸软、阳痿、滑精,女性肾阳虚出现的子宫虚冷、崩漏带下、小腹冷痛等症,皆可食用鹿茸。
填精益髓,抗衰老:
鹿茸采集时内含鹿血,故在温补人体阳气之时,又有填精益髓的功能,尤其适用于男性四十岁之后,肾精渐亏,体力精力不支,且伴随出现眩晕、耳鸣、视物昏花、头发脱落等症者,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补益气血:
鹿茸因其血肉有情之性,对人体气血有较强的补益作用,可以用于手术后,或肿瘤患者放化疗之后气血虚衰者。
鹿茸怎么吃?
炖服:取鹿茸片三十克,鸡、鸭、羊肉、牛肉等同炖煮,配以红枣、枸杞子、莲子、百合、当归等滋阴之品,炖三~五小时后食用,可分多次食之。
泡酒:取鹿茸片五十克、黄酒五百毫升,浸泡二周后饮用,每次三十毫升,每日两次。
研粉冲服:将鹿茸片(鲜片烘干)研末冲服,每次一~二克,日服1次;或将鹿茸片含化嚼食服用。
哪些人不宜食鹿茸?
鹿茸虽然是名贵的补益药,可用于多种人体虚衰证,但其性热,尤适宜于阳虚体质,特别是平素畏寒肢冷者。而阴虚内热者,如身体常感燥热、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则不宜服用。
3过食咸味导致的损伤
生活中很多人嗜食咸味,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口重”。从地域来说,北方人比南方人吃盐多;从年龄来说,老年人因味觉迟钝,多数嗜咸。食咸过多,会引起或加重人体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肾功能损伤等。其实,饮食过咸引起的身体损伤还远不限于此。
1)人体脏气功能易衰
咸味虽然是人食物中必不可少的味道,并且部分药物有补肾精肾阴的作用,但与甘味的作用特点不同的是,甘味对于人体,是多益而少害,但咸味对于人体,却是多害而少益。根据《内经》的论述,在五味过用对人体产生的损害之中,咸味涉及的系统最多,病症最广。《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之言,即咸味过重会损及肾系统、脾系统、心系统等个系统,因为咸味在五味中属阴性,为寒水之性,咸味入肾,一般情况下可以补肾益肾,但太过就会损伤肾阳,而肾气之于人体各脏腑经络,又有一种本源的、推动的作用,肾气一伤,五脏就难以保持正常的功能活动。
2)暗损天年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食盐的过多摄入,会导致水钠大量的潴留于体内,水钠的潴留,会加重各个脏器的负担,不仅易于出现血压升高、心力衰退等,而且会加速人体所有器官、组织的老化。因此,平素嗜咸之人,或许一时看不出发生了什么具体的病症,但这种人往往会提前衰老,难以长寿。所以,盐虽然是人体必需的成分,但是最好少吃。
4哪些人尤须忌咸
1)高血压患者
素有高血压病的患者,饮食尤其要清淡。因为,嗜食咸味,导致水液大量滞留在体内,会增加血容量,加大心脏负担,使血压升高,特别是舒张压。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咸伤肾,肾阴被伤,会导致肝阴亦伤、肝阳愈亢,则头晕、头痛症状加重。
2)心脏病患者
素有心功能低下、冠心病的患者,心气不足,见心悸、胸闷、胸痛,劳累后加重者,尤其不要嗜咸。因水钠潴留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心气进一步受损。
3)肾病患者
素有急慢性肾炎、肾病者,已经存在肾功能的损伤,为保护肾脏,应尽可能少食盐,减少咸味对肾的损伤。所以,各种肾病患者尤要清淡饮食。部分肾病的康复期,医生甚至要求病人无盐饮食,其原理亦在于此。
咸为肾味,如果口中出现咸味,是肾气外泄的表现,往往见于肾气虚的患者。治疗这类病人,我们需补益肾气,比如用金匮肾气丸或如单用虫草、胡桃肉等,亦可起到相同作用。
4)胃病患者
口味重,食入过咸之味,或辛辣之品,均会对胃黏膜形成一定的刺激,加重原有胃病。所以,素有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者,应尽可能少食盐,避免胃病加重。
虽然五味偏嗜均可导致脏气平衡的破坏而发生疾病,但咸味过食,对人体的损伤最重却又最容易被人忽视。若要长寿,就要饮食清淡,这里清淡的含义,不但是减少油腻,更主要是指减少食盐摄入量。
(五)善于补益的“甘”味
1美妙的“甜味”
甜属于五味中的“甘”味,甘味是五味之中给人的感觉最为愉悦的味道,看其甲骨文的字形:
这个字的构成是象形加指事,外面是一个口字,是“口”的早期象形字;口中含着“一”字,代表一种物品。整个字看上去,很像我们口里含着糖块在品味,说明甘味给人以愉悦感,属于美味之品,所以“甘美”二字含义相近,可以通用。
2甘味的作用
1)温中补虚,长养气血
相对而言,甘味也是五味中摄入偏多时最不易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味道,因为甘味在五行属土,土能生养万物,对人体的补养作用最强。甲骨文的“土”字,其字形为:
,是一个刚刚出土的禾苗的样子。用一个土中生长出来的小禾苗表示“土”,就是表达土具有生长、繁育生命的能力。同样,在五行归属中,无论是五脏、五色,还是五味、谷物、牲畜肉食等,凡是归属于土的食物,亦多有生养之性,如五色中的黄色,五味中的为甘味。
中国人的主体食物为五谷,五谷皆生于土中,为甘味之品,大家都有一个体会,小麦、大米、小米、玉米等谷物做的食品,咀嚼到最后均会出现淡淡的甜味。同时,补养药也多是甘味之品,常用的补药如人参、桂圆、红枣、山药等,多为甘味之品。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以五谷为主,亦是以甘味食品为主体,其原因就在于甘味对人体补养性最高,当然,也是由于这些食物均属于微甘之味,即甘而不过。
由于甘味归属于脾胃,所以多能补中焦脾胃之虚,不仅能改善脾胃,而且间接补益其他脏腑。对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者,平素应多食甘味之品,逐步改善体质,强身壮体。
2)缓解疼痛
甘味性和缓,疼痛多属筋脉拘急所致,所以用甘味之品可以缓急止痛。我们的方剂中,有很多治疗疼痛的方子是用甘味药为主要药物,如《伤寒论》中用小建中汤治疗虚劳性腹痛,小建中汤即是桂枝汤加饴糖二百五十克组成的方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小腿转筋的疼痛;同样,人体各个部位出现疼痛,如头痛、腹痛、腰痛、肢体关节疼痛等,皆可选用甘味药物。
3)解百药之毒
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在中药组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味药是炙甘草,在很多方子中,甘草可起到“调和众药”的作用。之所以医家喜欢在自己的方子中加上一把炙甘草,就是因为甘草味甘,入脾胃,性中和而缓,可以缓解其他药物的偏性与毒性,使整个方子趋于平稳。除了甘草可以解百药之毒外,常用的解毒之品还有蜂蜜、红枣。生附片、生半夏等,在煎煮时常加入红枣,而川乌头等大毒之品,必须要与蜂蜜同煮方可,否则,就会出现唇麻、手麻等征象。蜂蜜还是丸药、膏剂的主要原料,一般中药丸多是做成蜜丸,一则缓和药性,二则解百药之毒。
3生活中常用的甘味食物
1)山药
山药又名薯蓣、白山药、怀参,原产中国,南北各省均有栽培,尤以河南焦作、怀庆一带所产山药最为名贵,为道地药材。《神农本草经》云:“山药各地均产,以河南怀庆各地产者良。”山药是我们中国人饭桌上的常见食品,也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药,山药皮黄、肉白,味甘,性平,可补益脾胃,益养肺气,对体质虚弱、脾肺气虚等,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根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山药“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山药的归经为入肺、脾、肾经,具有健脾止泄、补肺益肾之功用,对脾虚久泻、肺虚咳喘、水肿、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等症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所以,一般长期食用山药者,多体质强健,少病而长寿。
山药的妙用:
小儿脾虚泄泻:山药三十克、生薏仁三十克、粳米五十克,共同熬粥至糜状,小儿每天服用两次。成人腹泻亦可食用。
痰粘难咳:山药二十克、桔梗十克、生甘草十克,煎水饮用,治疗外感咳嗽,或慢性咽炎、痰液难咯之症。
肺结核:山药三十克、百合三十克、五味子十克,共煎水,治疗肺结核后期、肺阴不足、干咳、乏力、气虚等症。
2)蜂蜜
蜂蜜是蜜蜂从植物花朵中采集的分泌物,再经过身体的充分酿造,贮藏在蜂巢内形成的甘甜之品。蜂蜜自古就是药食两用之品,对人体具有多种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蜂蜜,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这段记载,表明了蜂蜜能清能补,能润能缓的多种功效。但蜂蜜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本草纲目》并未提及,就是美容养颜。其实,南北朝百岁名医甄权在《药性论》中记载“蜂蜜常服面如花红”。根据蜂蜜的来源,我们很容易理解其有美容作用的原因。看百花之美,由其汁液形成的蜜汁定然含有鲜艳肤色之物。
蜂蜜的妙用:
慢性便秘:蜂蜜九十克、黑芝麻五十克。将芝麻捣烂如泥,搅入蜂蜜,再用开水冲化,每日两次饮用。
面部黑斑:蜂蜜五十克、茯苓五十克。将茯苓研粉,搅入蜂蜜,涂于面部黑斑处,每日两次。
干咳无痰:蜂蜜三十克、生姜十克,治疗肺燥咳嗽、干咳无痰等症。
美容润肤:蜂蜜五十克、鸡蛋一个。将鸡蛋打散,与蜂蜜共同搅拌,混匀后涂于面部,十五分钟后洗掉。
4甘味太过所致疾病
甘味虽然为百味之王,对人体的善于补益,但食之亦当有度,过食甘味,也会损伤人体,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1)厌食
如果食物过甜,或摄入甜食过多,往往会出现厌食,还会有脘腹胀满、肥胖、舌苔厚腻等症状。这是由于甘味性缓,过量的甘味会导致脾胃之气壅滞不行,食物不能运化,也就是《内经》所说的“味过于甘,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2)糖尿病
过食甘味,或者饮食营养摄入过多,所导致的最严重的病症是脾瘅,“瘅”是热的意思,即脾热,认为过食甘美之品,壅滞脾气,使脾气日久郁而化热。这种脾热,最早是灼伤胃阴出现易饥多食,身体消瘦,继而波及肺阴、肾阴,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的“三多”症。这种脾瘅就是我们常说的糖尿病。现在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极高,一九九〇年患病率仅是百分之三,二〇〇五年大中城市的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超过百分之十。生活水平提高后,恣食肥美甘腻之品,是形成这种糖尿病高发病率的重要因素,而且这种疾病目前有年轻化的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饮食摄入量过大,造成身体肥胖;同时,孩子出生后过早喂牛奶、过早吃淀粉类食物也会增加患病概率。这就是甘味过多给人体造成的疾病。
3)肥胖
过食甘味,为人体提供的营养过度,难以通过正常代谢排泄时,就会变生痰湿留着在体内,形成肥胖症。同时,这种痰湿沉积在肝脏,就会出现脂肪肝;附着在血管壁,就会出现动脉硬化,继而出现冠心病、脑血管病,甚至脑中风等疾病。
在五味中,甘味是人体生命摄入的主体食物味道,其他四味,均只作为调味品少量摄入,而只有甘味要大量食入,因为甘味有化生精微之气、补益人体气血的作用,因此,对于甘味食物,不要过量食用,更不要过于禁止,否则,就会导致人体阴阳气血的不足。
(六)察言观色识药性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一桌上佳的饭菜,不仅要营养丰富,而且讲究色、香、味俱全。食物颜色的丰富,不仅给人视觉上的愉悦感,而且也意味着食物搭配的周到、营养的均衡。其实,这一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因为食物的颜色与性味、功效之间,确实有着许多微妙的内在联系。
1色不同、性有别——色有五脏之分
中医将所有的色彩归纳为五类:青、赤、黄、白、黑。呈现出这五种不同色泽的食物,与五脏存在不同的入通关系,这种关系按照《黄帝内经》的记载,是: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由于五色入的脏器不一样,所以食入人体之后就有不同的作用。
青色是入肝的,青绿色的多为蔬菜,蔬者,疏也,说明蔬菜类多有舒肝解郁的作用,吃蔬菜可以清肝火、疏肝气,那些血压高、脾气大,动辄肝火上冲以及肝气郁结的人,就可以多吃点绿色的蔬菜,比如青皮萝卜、芹菜、菠菜、苦菊、莴笋、油菜等;
红色是入心的,红色、温性的食物如辣椒、羊肉、荔枝、樱桃等,就有温补心火、心阳的作用,而红色、寒凉的食物,则有清心热、心火的作用,如红心萝卜、番茄等;
黄色为脾的色彩,黄色的食物多有补益脾胃的功能,像小麦、小米、玉米、板栗、香蕉、桂圆等,就有补脾益胃、长养气血的功能;
白色入肺,所以白色的食物多能入肺,发挥补肺、益肺的功能。百合、银耳、莲藕、白果、鸭肉等可以滋养肺阴;
黑色入肾,凡黑色的食物,多具有补肾之功能,像木耳、香菇、紫米、桑葚、紫菜、海带、海参、乌鸡等都能补肾。
所以,一桌品质比较高的菜肴,往往色、香、味俱全,而色全也意味着味全、营养均衡,食入人体之后就不会出现脏气的偏盛偏衰,疾病就不容易发生。在平时饮食中,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不同颜色的食物,脾虚者,多选黄色食品;肾虚者,多选黑色食品。
生活中我常常遇到朋友们问这样的问题:“同一类农作物或蔬菜也有颜色的不同,比如萝卜分青萝卜、白萝卜、红萝卜、胡萝卜,不知道这种颜色的差异,是否会导致它们的作用也不同呢?”
回答是肯定的,颜色不同,当然会有不同的作用,青萝卜色青入肝,所以清肝火最好;白萝卜色白入肺,所以通肺气、利大便作用强,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而红萝卜色红就入心,所以可以清心火,口舌生疮的人食用效果就比较好;胡萝卜是黄色的,就偏入脾,所以补益脾胃的功能最强,在萝卜之中最有营养。同样如米类,我们常食用的有小米、大米、紫米等,大米色白偏入肺,紫米色黑偏入肾,但小米色黄就偏入脾胃。同是米类,以小米营养价值最高,所以,女性在分娩之后,一般习惯性地用加红糖的小米粥补身体。再比如都是木耳,白木耳就是银耳,可以养肺,银耳莲子汤是中国古代富人的常用饮品;黑木耳就偏于养肾。还有豆类,有绿豆、黄豆、黑豆、红豆等,绿豆偏清肝,黑豆补肾,黄豆补脾胃,红豆补心血。
2与众不同的“黄”
食物中黄色的食物营养价值是最高的,以黄为贵,我们可以多食用。这一点,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致的。你发现了吗?不同的颜色在我们中国人眼里也有不同的地位。
这里,我们就要从五行与颜色的关系说起了。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这五种物质在中国古代逐渐被抽象为哲学的概念,古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分别用五行来分类和认识。颜色也是如此,首先颜色被分为五个基本的类别。继而五色被五行规范分类,就是青色与树木的颜色接近,所以属木;红色是火的色彩,所以属火;黄色与土地的颜色接近,所以属土;白色为部分金属的色彩,所以属金;最后将黑色与水对应,所以属水。五行之间依靠相生和相克的关系,彼此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比如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这种联系中,看似五行中都有自己生的事物,也都有自己克的事物,好像五者是完全平等的关系,但实际上,五行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中国是农耕国家,土地是立身活命的本钱,所以“土”的地位比其他四行要高,占据着主导之位。中国古代的很多重要理论中都反映着这种思想。如《国语·郑语》言“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春秋时期管仲的《管子·四时》曰:“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春赢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五行对》曰“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所以,在五行规范自然万物之后,凡与土结合,或属于土的事物,就高于其他事物而占据主导地位。这样一来,五色中就以黄为贵,数字中就以五为贵,脏腑中就以脾胃为贵。所以西汉政治家贾谊在上疏给汉文帝的改革方案中就建议“色尚黄,用五数”。而中医理论中,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就是这一哲学思想的延伸。
这样来看食物与人体的关系,与整个传统文化中黄色地位尊贵是一致的。按照《内经》的要求,饮食应该五味均衡,什么都吃一点,但是黄色、甘味的食物可以作为主食,多吃一些,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化产生的源头地域中原地区,饮食主体的色彩是黄色,农作物如小麦、玉米、小米、土豆、红薯、南瓜、黄豆等,肉类如黄鸡、黄鱼等。同样,对人体有明显补益作用的药物,也多是黄色的,如人参、党参、桂圆、红枣、枸杞子、山药、蜂蜜、甘草等。
3观色辨寒凉
食物的颜色除了对五脏有不同的补养作用外,颜色与食物的寒热温凉性质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黄帝内经》有“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这句经文本来是出现在一篇论述疼痛的文章里,告诉我们怎样根据病人的面色来辨别患者病性的寒热。如果病人面色发黄、发红,则为热证的表现;如果发白,则为寒证;如果是青黑色则为疼痛,是大寒所致。因此,黄、赤面色主内热,白、青、暗黑主有寒,是我们医生临证诊断疾病的重要辨证依据。而这一诊断人体疾病的方法,实际上也适用于植物,我们可以见到,一般暖色的食物多是温热之性,而冷色的食物多是凉性。即黄色的、红色的食物,多为温性、热性的;而白色的、青色的食物,多为寒性、凉性的。黑色亦属于暖色,故黑色食物也多温补,如黑桑葚、黑蘑菇、何首乌等。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西瓜、梨等色绿、色白者,多为凉性;而橘子、荔枝、香蕉、桂园等色黄、色红的,多为温性。同样是糖类,白糖就是偏凉的,红糖就是温热的。女性在出现痛经、月经量少、月经后期这些宫寒症时,熬上一碗生姜红糖水喝,症状就会明显地改善;而白糖具有清热的作用,孩子感冒、发热、出疹子等,用乌梅与白糖煮水,给患儿喝就可以退热。
三十年前红糖还是家中主要的食用品,家里有人得病,或谁家有人喜得贵子,来往交流的礼品中总有两包红糖;逢年过节,父母款待客人的常用饮品也是红糖水。但现在,红糖却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这种变化尤其对女性来说,真是莫大的损失与遗憾。红糖对人体的作用,是口感精美的白糖远远不能代替的。“黄赤为热,白为寒”,因此,同样是糖,红糖却比白糖多了一种温热之性,是温补之品,具有祛寒、活血、补血等功效。
红糖是指甘蔗榨汁,经浓缩形成的带蜜糖。红糖按结晶颗粒不同,分为赤砂糖、红糖粉、碗糖等,因没有经过高度精练,它们几乎保留了甘蔗汁中的所有成分,如铁、钙、锌、锰、铬等,因此,营养成分远比经过提取、精炼的白糖要高。另外,红糖还含有少量的维生素b2及胡萝卜素。日本科研人员还从红糖中提取了一种叫做“糖蜜”的多糖,实验证明它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效,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
4漫谈五色
在五行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眼中的颜色是有等级之分的:黄色最尊贵,因为黄为土色。其次是以红色为吉,因为火生土,红色为黄色之母,这叫母以子为贵。这种色彩的等级性在中国的官服中也有充分的体现。从隋唐开始,文武百官服饰的颜色就有明显地区分,黄色为皇家的专用色,只有皇帝、皇后、太子们可以使用,文武百官以及平民百姓是不能使用黄色服饰的,清朝的官服中有一种“黄马褂”,一般由皇上赏赐给有功的官员,穿上黄马褂,意味着是皇帝身边的人,因此,文武百官均以得到黄马褂为荣耀。
三品以上官员则穿紫色、红色服饰,所用的车马、家中的门扉也多涂成红色、紫色,杜甫就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作。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乃至现代社会。北京的皇宫紫禁城,就是饰以红色的围墙,黄色的房顶;我们的国旗也是黄色、红色组成;北京奥运会运动员的开幕式服装就是以黄红两色搭配而成。因为,在传统文化里,黄色、红色就是尊贵、吉祥的象征。中国人喜欢红色,如婚礼、新年、开业等,均以红色作为主色调,并且由红色构成了很多吉利的词汇,如开门红、满堂红、分红利、抽红头、披红挂彩。
隋唐时期以至其后的年代,六品、七品官员穿青色服饰,八品、九品官员则穿白色服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就是七品官职,所以他在这一时期写的《琵琶行》里就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句子。宋代有一读书人叫韩南,他通过乡试后几十年未取功名,直到七十多岁参加科考依然一无所获,皇帝看他年事已高开恩赏赐了一个职位给他,于是一下惊动了四乡,十里八乡的媒婆以为韩南是年轻人,蜂拥而至给他说媒,韩南无奈,只得在门上题诗一首,说:
读尽诗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
媒人却问吾年级,四十年前三十三。
从衣服的颜色来看,皇帝赏赐韩南的官位并不高,最多是个七品县令。
到了元明清时期,青色慢慢就成为某些低下职业的专有色。元代规定,凡乐工、伶人、妓女,均要身着青衫、并配以青色头巾、绿帽为标志,所以后世一般把妓院称为“青楼”,把妓女称为“青楼女子”。我们现在习惯于把女人偷情说是给丈夫带“绿帽子”,这一说法也是从这种文化背景发展来的。绿色在中国人的眼里,地位总是高不上去,股市全线下跌,就称为“全线飘绿”;人们紧张、恐惧过度就说“脸都绿了”。然而绿色在西方国家其实是和平、自然的象征,比如有“绿色和平组织”“绿色环保组织”等,但在中国人眼里,总是一种在正式场合无法使用的颜色。
白色一般是老百姓的服饰颜色,汉代至唐代,“庶人以白”为服,宋代延续这一习俗,规定百姓只能穿黑、白二色的服装。逐渐地,白衣指平民百姓,白丁指无功名、无学识者。同时,全身以白是丧事的专用色。《礼记》中有“素服,以送终也”。
黑色则带有歧视之意,古代的犯人一般在脸上刺上字,并以墨相涂,称为“黥”,是一种墨刑,成为抹不去的耻辱,故后世有“抹黑”一说。另外,黑心、黑手、黑五类、黑社会、黑手党等,也多是贬义。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