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两百三十一章 处理器生产线-《重生之我要上头条》


    第(3/3)页

    未来科技公司的芯片生产基地,其生产的18英寸晶圆,虽然生产的22n芯片,但可以切割出的芯片数量,已久是12英寸晶圆的数倍,良品率也远远高于现在的12英寸,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身的18英寸晶圆,面积虽大于12英寸硅晶圆,但生产成本却是低于12英寸硅晶圆,加上可以切割出的芯片数量更多,这分摊下来后的单颗芯片成本,远远低于现在的硅芯片。

    可以这样说,这个芯片生产基地的芯片成本,只要实现大批量生产的话,其成本还不到市场主流芯片的一半,甚至连三分之一都不需要。

    当苏昱和苏京墨参观到最后的生产环节,也就是最后的封装环节。

    而他们到的时候,正是第一批处理器处理器生产完成的时候,一颗颗处理器,就呈现在他们的面前。

    这些主体为蓝色的处理器,就是烛照处理器,而只要装入包装盒后,就可以正式进入零售市场进行销售。

    到了这一步后,烛照处理器的生产成本,也可以估计出来。

    之前的成本估计,都是根据试产来预估的,属于不太准确的数据,而现在,在经过量产后,就可以得出真正准确的生产成本。

    处理器的成本和定价,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如果单单计算处理器的硬件成本,那当然就比较容易了,只要把所有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还有设备等损耗计算进去,就可以得到处理器的硬件成本。

    但处理器的成本,可不仅仅是硬件成本,还有研发成本。

    一颗处理器从研发到量产,需要投入巨额的研发费用,这甚至超过了硬件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处理器的产量越高,研发费用平摊后的单颗成本才会越低,才可以推高利润,而销量低的处理器,注定是收不回研发成本。

    所以,一颗处理器的成本和定价,以及利润,还是要看实际产量和销量,才可以得出最准确的成本和利润。

    只不过,烛照处理器的研发成本,则是非常低了,主要都是测试成本。

    毕竟,烛照处理器设计图,是苏昱给未来科技公司,而不需要从头开始研发,自然是不用投入一大笔研发费用,只需要投入资源进行测试就行了。

    这一来,分摊到每一颗处理器的成本,就是极低,这也是未来科技公司的最大优势。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