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二章 自酿苦果-《大宋之重铸山河》
第(2/3)页
所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这种话,其实也很扯淡。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坐以待毙,为了名声而放弃利益。
仔细说起来,朝廷在淮西政策失误才是根本。
赵构有些后悔,如果不这么着急对淮西动手,徐徐图之,会不会是另外一个结果呢?
没错,赵构的猜忌是这件事的重要起因。
可皇帝圣明,是不能有错的。
只能从臣子中寻找背锅侠,吕祉是直接责任人,如果不是他事不机密,何至于此?
可吕祉已经死在淮西,还能说什么呢?
不好意思,那么责任人只能是张浚。
宰相的设置,除了总览政务之外,一个责任就是替皇帝背锅。
恰好吕祉是他张浚举荐,淮西王德与郦琼相互检举,也是他在处理,结果却出了这样的事情,身为右相和都督,岂能没有责任?
而且有人刻意将这个责任放大了。
本来是突发意外,张浚需要负的只是个领导责任,可朝野突然有人弹劾张浚——识人不明,任用私人,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乃是淮西军便的罪魁祸首。
理由正是岳飞的毛遂自荐,岳飞认为淮西情况复杂,非等闲之人不能够妥善处置。
放着岳飞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将不用,却启用了都督府文官出身的吕祉,这不是识人不明,任用私人是什么?
岳飞曾经亲自前去建康找张浚沟通此事,可是张相公听不进去,无情拒绝,这不是一意孤行又是什么?
确实存在的事情,被人拉出去大做文章,张浚根本无从辩驳。
因为岳飞也曾为此事上疏,官家赵构也否决了,但朝臣们似乎集体失明了一般,全都忽视了这个事实,全力攻讦张浚。
皇帝不能有错,张浚那番表面拒绝,实际维护岳飞的良苦用心又不能宣之于口,只能默默吞下这颗苦果。
赵构心知肚明,此事并非张浚一个人的错。
但出了这么大的事,总需要有个人出来承担责任,平息民愤,安定人心。
为了维护自己的圣明形象,只能委屈张浚了。
罢相!
这是必然之举,也唯有如此才能以谢天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