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李乾的舆论战!和珅严嵩的启发!-《满朝奸臣,你让朕怎么当千古一帝李乾》


    第(2/3)页

    下面的济阳知县一身青色官袍,有些畏畏缩缩,但还是小声问道:“和大人,到底查哪件事啊?”

    “两件都要查。”

    和珅的声调都忍不住拔高了几分:“无论是那个乱七八糟的戏文,还是大堤上断粮之事,都得查清楚了!”

    “这背后究竟是谁!”

    居然把他一个心里善良的忠良之臣,写成什么十恶不赦的大奸臣,让和宝宝很是生气。

    这种情况他自然不答应。

    “和大人,下官遵命!”

    知县躬着身子,苦着脸道:“只是这戏文定然是在县外传进来的,本县倒是能禁了,但若要细细追查,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和大人,不如叫其余几个县的人一块配合着?”

    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我济阳县的官儿,怎么可能查到人家别人的地盘上?

    和珅也点点头,胖脸上的神色不是很好看:“本官现在便行文发往管城、中牟几个县,让他们一块查!看看到底是什么居心叵测之人,抹黑本官!”

    这戏文就像凭空冒出来的一般,迅速就在济阳县普及开来,背后定然是有人推波助澜。

    难不成是那些大户?

    还有王申的事儿,这写戏文的人是如何知道的。

    就在和珅以最大的恶意揣测这些人的时候,外面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

    “和大人,县尊大人。”

    来着是一个穿着皂衣的小吏,躬身道:“郑谌郑老爷、周令周员外、高守儒高老爷……”

    小吏一连报出一串人名,最后道:“这些老爷都来求见和大人。”

    和珅先是一怔,随即笑着道:“好,请他们都进来。”

    荥阳、汴州的大户们,自然也不都是猪油蒙了心之辈。

    有些人觊觎着凭空多出来的那上百万亩良田,但也有人能看清楚情况,这些人或者是觉得斗不过和珅、严嵩等人,又或者是对他们来说,有些东西要比田产更具价值……

    因此,这次还是有不少大户支持和珅,并且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

    “郑老,高老……都是稀客啊!”和珅虽然心里想着戏曲的事儿,但面上还是笑眯眯地请这些穿锦披秀的乡绅大户们坐下。

    “和大人,您听了那个戏没有?”

    高守儒是个六七十的老者,骨架很大,穿着一身火红色的松锦长袍,上来就急急忙忙地开始问。

    “这个……”

    和珅没想到上来就被问了这么尴尬的事:“这个……本官略知一二……”

    “和大人,我们也没想到竟会排了这么一出戏。”

    郑谌见了他的尴尬,急忙接过话题道:“还望和大人能不计较此事,继续同严相精诚合作。”

    “严相?”

    和珅端着茶盏的小胖手突然滞住,僵硬地抬起脖子:“什么严相?怎么回事儿?”

    “这……”一干士绅大户也都愣住了。

    合着您还不知道呢?

    大家纷纷转过头,望着坐在首位的郑谌,目中还带着几分埋怨。

    叫你急急火火地过来,合着人家和大人都不知道这事!

    郑谌老脸上也带着几分尴尬,强笑着道:“以和大人的睿智,现在不知道,早晚也是要知道的。”

    他又望向一边:“老高,你不是还带了戏文吗?快给和大人看看。”

    “好。”高守儒也不含糊,直接从袖子中掏出一沓纸递给和珅。

    和珅接过来,面无表情地翻看起来,脑门子上的青筋直突突。

    什么无恶不作的大贪官王申,什么为民请命,两袖清风的严宰相……

    严宰相……

    和珅气的牙根痒痒,看到这三个字眼,他焉能想不出这是何人?

    除了严嵩那个缺德冒坏水的老王八蛋,定然没人敢做这种事儿!

    “这戏文是不是从北岸传过来的?”和珅气结,一把将这沓戏文拍在桌子上。

    郑谌急忙解释道:“和大人,此事可能也有些误会。”

    其他士绅大户也七嘴八舌地劝道:“是啊和大人,如今外敌当前,咱们万万不该内斗了。”

    “和大人,您与严相都是真心为民做事的人,都是大清官,其实没必要在乎这些虚名。”

    “对啊和大人,万一耽搁了修堤的事儿,那可就麻烦了,咱们还是先应付修堤粮食的事儿吧……”

    这些支持和珅的大户都担心,万一和珅与严嵩杠起来了,耽搁了修堤怎么办?

    那他们之前的投资岂不是都打了水漂?

    和珅自然明白这些人的顾虑,他洒然一笑:“诸位放心,本官自然不是严嵩那种小肚鸡肠的人,本官是分得清轻重缓急滴!”

    众多乡绅纷纷松了口气。

    但和珅紧接着又道:“但本官也不能总看着严嵩如此抹黑本官吧?”

    郑谌首先会意过来,急忙拍着胸脯保证道:“和大人放心,日后这戏文定在南岸唱不出来了!”

    其他乡绅也纷纷会意,急忙作出各种保证,定然不会再让这些子虚乌有的东西来抹黑和大人的名声。

    但是北岸他们就管不了了。

    说完这些后,剩下的众多乡绅们这才语气一转,说起了修堤的正事儿。

    “近些日子诸事不顺啊!”

    周令摇着头感慨道:“先是老万头差点被那些人说动了,这几天他们又嚷嚷着,说什么自家粮食也紧张,都让大家伙不要再借粮食了……”

    老万头指的是乡绅万同,此人是修堤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人。

    盖因修堤的石料都是民夫们从周山上凿取的,而这周山……就是万同家的地界。

    “不错,还好咱们发现的早,没让那些孙子们得逞!”

    高守儒愤愤地道:“你说修好了大堤,以后还不是世世代代都受好处?”

    “这些王八蛋里钻出来的贼厮非要上蹿下跳,到处使坏,当真是一滩老鼠屎!”

    和珅哈哈笑了两声,接着道:“无妨。”

    “只要咱们密守八方,这些人寻不到机会!”

    “这些不借粮食的人,本官都已记下了名字,待日后大堤成了,他们的名字依旧要刻在堤上。”

    众多乡绅大户直接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

    你和大人莫不是天底下头一号大善人?

    和珅却微微一笑:“只不过前面还要加上几个字‘曾借粮后反悔者’。”

    大户们一怔,随即当即爆笑开来,堂中一时充满了欢快了气息。

    郑谌忍不住笑着竖起了大拇指,道:“和大人,高,实在太高了!”

    和珅笑眯眯地望着乡绅们:“到时候大堤上借粮的名字更少,反倒多出这么些反悔的人来,岂不是更显得诸位仁义?”

    众人一听,似乎也是这么回事儿。

    有些东西,靠的就是对比。

    有了那些背信弃义、临阵反悔的人对比,岂不是显得他们这些自始而终的人更加可靠??

    乡绅们纷纷欢喜起来。

    但郑谌却有几分忧虑:“和大人,如此一来,粮食会不会不够了?”

    这话一出,众人又都静了下来,随即后堂中像是炸了锅一般,又讨论了开。

    “和大人,漕粮最起码也要明年开春,运河化冻才能运过来,要是那些人都退了,就凭咱们的粮食,还能撑住吗?”

    “是啊和大人,我看好些人都被他们说的动了心思,看这架势都是要不再借粮食了……”

    大堤上刻字的前提是,能把大堤修好了。

    但要是连大堤都修不成,那这些都是白瞎。

    若李乾在这,定会感慨局势惊险。

    和胖子鼓捣出来的这个借粮,其实和他前世的股份制公司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借出粮食的众多乡绅大户,则相当于一个个小股东。

    一个两个往外抛股还好,最怕的是很多人都往外抛,还煽动着别人往外抛。

    这要是引起了恐慌,很可能就如雪崩一般,令所有股东都往外抛,到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

    股东们还顾忌着抛售可能会引起股价暴跌,非常小心地抛。

    可如今借粮的大户们可不会有这种顾忌,粮食一直都在他们自己手里,一个说不借,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后续损失!

    顶多是已经投进去的沉没成本而已,但若是有了撤出去的念头,只会尽快撤资,越是犹豫、亏的就越多。

    和珅和一干大户们可能不懂这里面的门门道道,但他们也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

    若是市面上一时都是不借粮的风声,就算原本那些人想继续往外借,都得考虑考虑了。

    和珅皱眉沉思了片刻,不管怎么说,借不借粮食都是人家自己的事儿,他不可能,也没有理由去强迫。
    第(2/3)页